卫光生物亿元扩产拟挤入“千吨级血制品俱乐部”,三大难题待解

5698png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千吨级血制品俱乐部”阵营或再添一员。深圳市唯一血液制品企业、最新市值67亿元的卫光生物(002880.SZ)计划大扩产。

卫光生物日前公布的定增计划显示,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5亿元,其中12亿元投向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23.08亿元,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待项目建成,公司血液制品产能达1,200吨,是现有产能的1.85倍。

资金缺口怎么补、产能如何消化、采浆量能否同步增长是卫光生物扩产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除募资外,项目需自筹11.08亿元,卫光生物自身货币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远高出同行。如此一来,即便以3亿元募资补充流动性,待项目建成,公司资产负债率或仍不降反升。

同时,行业扩产潮已先行启动。当前多家头部血制品企业已在建或建成千吨级生产基地,这些产能投建先于卫光生物。待巨头们的产能先后投产,行业产能会否过剩?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国内血液制品人均使用量的提升,国内医疗条件的提升。我们认为,血液制品行业未来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卫光生物回应界面新闻记者。对于资金问题,该人士坦称,确实存在一定的缺口,“剩下的资金我们会自筹,资产负债率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压力。公司会分期投入以缓解压力。”

规划产能增至千吨级

卫光生物是国内少数产品类别齐全的企业之一,拥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3大类产品,2017年上市。其血液制品业务营收占比约九成,业绩的增长依赖于产能。

定增预案显示,卫光生物拟发行不超过4,536万股(含本数),募集不超过15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智能产业基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卫光生物2025年定增募投计划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3.08亿元,拟以募资投入12亿元,项目建设期4.5年。该项目设计产能为年处理血浆1,200吨。

卫光生物希望通过此血液制品智能工厂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等十几类血液制品。

这次定增是卫光生物IPO以来第二次再融资尝试。

首次定增曾搁浅。2022年公司拟募集11.5亿元资金用于建设血液制品工厂建设800吨/年的产能,以及钟山单采血浆站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后募资总额调降至10.87亿元。不过次年11月,因批复到期定增计划自动失效。

两次定增对比,募资金额增加了4.13亿元。变化最大的是血制品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产能由800吨上升至1200吨,增加了50%。投入金额由9.10亿元增加至23.08亿元,增幅154%。

为何投资金额增幅远高于产能规划增幅?对此,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称,资金投入与产能规模没有严格的比例增长关系,要看具体产能规划,与设备配置。“现在公司产品多了,不同产品对生产要求不一样,后续还有新产品的规划,我们也要提前规划相应的产能。”

卫光生物两次定增预案对比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公司急需新建工厂拓展产能。”自身产能见顶,卫光生物认为此次扩产是必需和紧迫的。

从行业需求来看,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长期处于供需失衡的态势。“国内的血制品行业用量相比国外来说是远远偏低的。”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及地方所批签发数据显示,我国人血白蛋白进口比例已由2012年的48%上升至2024年69%。

同时,医保扩容使得血制品需求释放。目前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大部分已列入医保覆盖范围。2024年我国血制品市场规模约600亿元,卫光生物公告中预计2030年将达950亿元。

从自身层面来看,卫光生物产能提升空间有限。公司现有血液制品生产线建成于2013年,设计年投浆量约400吨,经多次改造升级目前已提升至650吨。

卫光生物的浆站采浆量从2022年的466.77吨增长至2024年的561.57吨,年复合增长率为9.69%。

从采浆量和产能来看,卫光生物去年的产能利用率约86%,基本匹配。不过,卫光生物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首先,公司本部产能快满产了,改造升级产能的空间极其有限,每年的采浆量在稳定增长。第二,血制品生产基地与其他行业不一样,新基地从建设到完成验证,再到投入使用,需要四五年时间,所以需要提前规划新产能。”

卫光生物近年采浆量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此外,卫光生物称,公司新品研发持续提速,现有在售产品达到11个品种23个规格,近2年上市两个新品,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上市新产品,现厂区已无法满足新产品产业化需求。

卫光生物董秘金建军7月曾透露,公司在研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人纤溶酶原、新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粘合剂、人凝血因子Ⅸ及人抗凝血酶Ⅲ等。

卫光生物在定增预案中乐观测算,智能产业基地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8.39%,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9.12年(包含建设期4.5年)。

扩产潮下的双重难题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血液制品行业扩产浪潮早已展开,行业集中度在提高,竞争在加剧。卫光生物扩产面临着产能消化、原料获取的双重难题。

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强资源性行业,牌照稀缺。目前国内有28家血液制品企业,行业头部企业近年在做两件事,一是并购整合,二是建千吨级生产基地。

血液制品的原材料是健康人的血浆,血浆站是供应原料血浆的唯一渠道,对血制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我国对新设浆站设立了严格的准入标准,血液制品企业中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

新设单采血浆站难度明显增加,兼并收购成为血液制品企业获取浆站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

  • 2021年,派林生物(000403.SZ)收购哈尔滨派斯菲科,浆站数量达到38个;
  • 2024年,天坛生物(600161.SH)收购中源瑞德,新增5家浆站;
  • 2024年,博雅生物(300294.SZ)收购绿十字,新增4家浆站;
  • 2025年,上海莱士(002252.SZ)完成收购南岳生物,浆站达到53个。

在获取浆站资源的同时,头部企业加速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提升产能规模。

据了解,28家血液制品企业中已有12家建成或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

  • 天坛生物的成都蓉生永安血制项目、上海血制云南项目和兰州血制生产基地项目设计产能均为1,200吨,目前均已投产或竣工;
  • 华兰生物(002007.SZ)在重庆涪陵投资兴建的1,000吨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已建成,预计今年可投产;
  • 博雅生物在抚州市的1,200-1,500吨智能工厂(一期)建设项目正快速推进,已完成主体结构等。

“公司亟须加快建设千吨级血液制品智能生产基地,扩大血液制品产能、拓展新产品产线,抢占行业市场份额。”卫光生物表示。

产能扩张将直接带来了两大问题。

首先,从下游来看,产能如何消化?

据了解,1,200吨的新基地对当下卫光生物650吨产能是替换关系。卫光生物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公司有一张生产牌照,只能在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因此,等新基地投入使用后,旧基地就不能使用了。” 因此待五年后投产,公司总产能为1,200吨。

不过,12家千吨级生产基地项目均先于卫光生物立项,卫光生物新基地投产后,如何在行业供给大扩张的背景之下,与头部企业竞争?

有市场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采浆量约13,400吨。行业仅新增及规划的千吨产能基地已与去年全年的原料量基本相当。

界面新闻还发现,卫光生物去年产能如何消化的问题便已十分突出。公司2024年生产血液制品601.69万瓶,同比增加了24.72%;但销售血液制品507.33万瓶,同比减少了5.42%。去年末,公司的库存量上升至226.51万瓶,同比增长超过70%。

对此,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行业整体需求向上,但还是会有一些波动。

卫光生物也提示:“若未来血制品行业市场增速低于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或者公司市场开拓不力、销售推广不达预期,则公司将面临产能无法及时的消化风险。”

卫光生物血液制品产销情况(万瓶)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血制品行业还面临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冲击,行业企业已研发重组凝血因子和重组白蛋白。

尽管金建军称“这些产品仅能作为血源性血液制品的补充,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血源性血液制品”,但不可否认这些重组产品在特定领域有一定优势。

其次,从上游来看,原料如何获取?

采浆量直接制约着生产规模,浆源拓展能力是血液制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比起产能来说,卫光生物更需要扩张的是原料来源。

界面新闻记者以过去三年9.69%的采浆量年复合增长率来计算,假设保持这一增速,2030年卫光生物采浆量将达约978吨。

“我们的目标是,存量浆站维持这个增速。” 卫光生物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政策方面,很多地方有规划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当地新建血浆站,公司会关注这些政策,去加大力度来开拓新浆站。

另外,现存9家浆站中,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据上述人士介绍,浆站采浆量与所覆盖的人口,献浆的频次等有关系。“全行业采浆量最多的浆站接近200吨。公司平果浆站已超过160吨了,行业数一数二。我们明显地看到,目前浆站采浆量还没有达到天花板,还有很多可挖潜的地方。一旦政策有所调整,天花板就更高了。”

“两者结合,我们认为,未来公司达到千吨级的采浆规模还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的。” 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卫光生物高管在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将开拓新浆站,加大力量申请设立新的单采血浆站,提升采浆规模。“同时积极寻求优质浆站的并购机会。”

但新设浆站没那么容易。界面新闻查询发现,卫光生物2017年上市之时已有7个单采血浆站,直至2024年末,公司全资或控股单采血浆站上升至9个。近两年并没有新增。

在去年年报中,卫光生物也提到,随着政策的收紧,国家对新设单采血浆站的管控愈发严格,新设浆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随着公司生产能力的提升,可能会面临原料血浆不足的风险。

11亿资金缺口何解?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便是资金。

若定增顺利完成,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的过半资金难题便已解决,但仍有11.08亿元窟窿。

反观卫光生物财务情况,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为3.05亿元,不足以覆盖投资需求。

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30.47%。约30%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在其他行业或许并不高,但对血液制品行业来说,已远高于行业平均值。

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多家血制品头部企业资产负债率均不超过15%。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同期资产负债率超过10%,但不超过15%。而龙头上海莱士和天坛生物资产负债率更是低于10%,分别为6.25%和8.41%。

卫光生物上市之初的资产负债率与同行水平基本相当,2017年至2021年其资产负债率在8%至13%之间。

主要血液制品企业资产负债率情况(截至2025年3月31日)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为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此次卫光生物的定增计划中,第二项资金募投去向便是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这些资金包括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日常经营资金需求。

不过,2022年末至2025年3月末,卫光生物的银行借款余额分别为5.29亿元、5.08亿元、6.69亿元及6.58亿元。募投资金尚不足以覆盖半数银行借款。

“剩下的资金我们会自筹。”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称,资金有一定的缺口,资产负债率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压力,公司会分期投入以缓解压力。

基本面上,卫光生物今年业绩承压,一季度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小幅下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微降0.57%;实现归母净利润4,376.82万元,同比下降6.54%。

当12家同行的千吨产能基地已抢先投产,卫光生物这场迟到的扩产计划,能否如愿推进,夺得市场份额,答案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