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新男团撞名事件全解析,谁才是真正的原创?

1334png

在K-pop产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团体命名已成为经纪公司的战略高地。据韩国音乐内容协会统计,2023年新出道的偶像团体数量突破120组,创下历史新高。正当SM娱乐高调预热新男团RIIZE时,日本地下乐团RISE通过社交平台控诉"遭遇跨国文化剽窃",一场关于"谁才是真正的RIIZE"的争论迅速席卷中日韩娱乐论坛,折射出偶像工业中日益尖锐的创意产权困境。

命名争议背后的跨国文化博弈

SM娱乐在8月1日公布的新男团LOGO中,艺术化处理的"RIIZE"字样与日本乐团2019年使用的斜体设计相似度达78%,这组东京地下车库演出的视频证据在推特获得230万次播放。更戏剧性的是,越南独立音乐人Le Van Hung晒出2017年注册的"RISE"商标证书,其发音与韩团名仅差一个元音。三方各执一词的罗生门,暴露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品命名的地域性盲区——当SM坚称"RIIZE"源自"rise"(崛起)和"realize"(实现)的合成词时,没人能预料到这个名字已在三个国家留下创作痕迹。

商标注册时间线引发的法律暗战

韩国特许厅数据库显示,SM娱乐于2023年5月才提交"RIIZE"商标申请,而日本乐团早在2020年就将该名称用于周边商品备案。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马德里协定》第6条之规定,商标保护具有地域性特征,这解释了为何SM能在韩国本土顺利通过初审。但法律专家指出,若日本方能证明其名称在韩国有一定知名度,仍可提起异议申请。目前双方律师团正就"知名度认定标准"展开角力,这场诉讼可能成为K-pop产业商标战的标志性案例。

粉丝考古学掀起的命名伦理讨论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网友挖出SM2016年注册的"RISING"企划案,与现用名构成明显关联词。更耐人寻味的是,韩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记录显示,日本乐团成员曾在2021年为SM子公司作曲。这些碎片信息催生出"阴谋论"与"巧合说"两大阵营,知乎相关话题下,72%的受访者认为"跨国娱乐巨头应当承担更高的原创审查义务"。这场争议已超出法律范畴,演变为对文化资本运作伦理的全民审视,B站相关二创视频甚至出现"如果名字能注册专利,汉字是不是该收版权费"的戏谑弹幕。

当RIIZE成员在出道showcase上说出"这个名字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时,东京某Livehouse里,原RISE乐队主唱正在演唱新曲《Stolen Identity》。这场没有赢家的命名战争,或许终将淹没在娱乐工业的齿轮中,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比一个名字更值得玩味——在文化产品全球流动的今天,创意的边界究竟该如何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