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赶出门后老伯拾荒继续打赏女主播 平台回应:已介入调查
近年来,网络直播打赏乱象频发,从"未成年豪掷百万"到"老人倾家荡产打赏",这些事件不断挑动着公众神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主播通过情感诱导、话术套路等方式获取打赏,而部分用户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因缺乏辨别能力,容易陷入"打赏成瘾"的漩涡。近日,一则"被赶出门后老伯拾荒继续打赏女主播"的新闻再次引发热议,折射出直播打赏机制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
拾荒老伯的"打赏执念"从何而来
据报道,这位六旬老伯因沉迷打赏女主播被家人赶出家门,却仍靠拾荒维持打赏行为。心理专家分析,这类现象往往源于老年人的情感缺失和社交孤独。许多中老年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子女陪伴,转而通过打赏获取虚拟陪伴感和被需要感。主播们亲切的称呼、即时的互动反馈,恰好填补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空洞。
直播平台的"诱导打赏"机制争议
涉事平台回应"已介入调查",但业内人士指出,许多直播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打赏机制刺激消费。比如设置打赏排行榜、开通专属贵族标识、设计连击特效等,这些视觉和听觉刺激容易触发用户的攀比心理和冲动消费。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主播会使用"PK惩罚""完成任务"等话术,给用户制造心理负担。
中老年人成为"打赏陷阱"高危群体
与年轻人不同,中老年人对网络套路的辨识能力较弱。调查显示,45岁以上用户中,有32%的人表示曾因"不好意思拒绝"而打赏,28%的人误以为打赏是"支持主播工作"的必要行为。部分主播刻意营造"家人"氛围,用"爷爷""叔叔"等称呼降低防备,再通过私信等方式建立"专属联系",逐步引导大额打赏。
平台责任与监管盲区的博弈
虽然各大平台都设有打赏限额和提醒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措施往往形同虚设。用户可以通过多个账号、更换支付方式等规避限制。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法规对"诱导打赏"的界定仍不明确,平台常以"用户自愿"为由推卸责任。此次事件中,平台表示将核查主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但如何定义"情感诱导"仍是行业难题。
建立防沉迷系统需要多方合力
要解决此类问题,不能仅靠平台自查。一方面需要完善身份识别技术,对高风险账户设置更严格的打验证流程;另一方面应建立家庭联防机制,鼓励亲属绑定消费提醒。上海市网信办近期推出的"银发护老"计划就包括异常打赏预警功能,这类创新尝试值得推广。同时,主流平台也应主动优化算法,减少对老年用户的过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