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伯被赶出门仍打赏女主播 法律人士:或可追回打赏款项

4006png

近年来,网络直播打赏乱象频发,从"未成年人巨额打赏"到"老人掏空积蓄刷礼物",一幕幕荒诞剧情不断上演。最新曝光的"拾荒老伯被赶出租房仍坚持打赏女主播"事件,再次刺痛公众神经。据统计,2022年我国直播打赏市场规模已突破1800亿元,但其中约15%存在非理性消费行为。当温饱都成问题的弱势群体成为平台"金主",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行为失范,更是平台责任缺失与社会监管漏洞。

打赏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解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认同需求是老年人沉迷打赏的核心动因。案例中68岁的拾荒者王老伯,每月靠800元低保和废品收入生活,却在直播平台累计打赏超5万元。行为分析显示,女主播"贴心女儿"的人设营造、即时互动反馈以及虚拟荣誉体系,恰好填补了空巢老人的情感空洞。某直播平台内部数据显示,55岁以上用户平均打赏金额是年轻用户的2.3倍,且更容易形成持续打赏习惯。

平台责任边界的法律争议

根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平台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和风险提示系统。但现实中,多数平台仅通过弹窗形式要求用户确认"是否自愿打赏",对明显异常的消费行为缺乏动态监测。法律专家指出,当用户单日打赏金额超过月收入50%,或连续出现"打赏-充值-借贷"行为链时,平台有义务启动特别验证程序。此次事件中,平台未对用户身份与经济状况进行基本核验,可能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第38条的注意义务。

追回款项的司法实践路径

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判例显示,类似案件可通过三种途径维权:一是依据《民法典》第151条,主张老年人在认知受限情况下实施的显失公平法律行为可撤销;二是根据《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将打赏认定为"超出正常生活需要的大额支出";三是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质疑平台未尽到显著提示义务。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上海某法院曾判决七旬老人20万元打赏全额返还,关键证据正是平台缺失风险提示的记录。

这起事件暴露出银发族网络防沉迷体系的缺位,也引发对直播经济伦理底线的思考。当技术不断放大情感营销的威力时,平台方是否应该建立与银行类似的"大额打赏冷静期"制度?社会又该如何构建数字时代的老年权益保护网?这些问题值得每个利益相关方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