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市场化改革启动 这些常见药都能讨价还价

5198png

近年来,"看病贵"一直是困扰老百姓的民生痛点。一盒成本仅几元的药品,经过层层加价后售价翻了几十倍;一些常用药价格居高不下,让不少患者"望药兴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我国药品价格总体水平仍处于高位,部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药价市场化改革终于迎来重大突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意见》,明确从今年起全面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让药价真正由市场说了算。这意味着,今后老百姓买药也能像买菜一样"讨价还价"了。

常用药价格将告别"一刀切"时代

此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包括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等在内的2000多种常用药品将告别政府定价模式。以往这些药品实行最高零售限价,导致药店间缺乏价格竞争,患者没有议价空间。新政策实施后,不同药店可以根据采购成本、经营策略自主定价,同一款药品在不同药店可能出现明显价差。比如某品牌阿莫西林胶囊,在社区药店可能卖15元,而在大型连锁药店通过促销可能只需12元。

药店竞争加剧催生多元促销手段

市场化定价机制将彻底激活药品零售市场的竞争活力。为吸引顾客,各大药店势必会推出各种优惠措施:会员日折扣、满减活动、组合套餐等营销手段将层出不穷。部分药店还可能借鉴超市经验,对部分常用药采取"平价策略",通过低价药品带动其他商品销售。一些连锁药店已开始尝试"线上比价、线下议价"的新模式,允许顾客凭其他药店的低价凭证享受更优惠价格。

带量采购药品迎来二次降价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通过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在完成约定采购量后,剩余部分也将纳入市场化定价范围。这意味着像阿托伐他汀、厄贝沙坦等"4+7"集采药品,在药店渠道可能出现更优惠的价格。业内人士分析,药企为扩大市场份额,很可能在保证集采供应的同时,通过药店渠道适当降价销售,形成"医院低价、药店更低"的价格梯度,让患者获得更多实惠。

创新药定价机制更加灵活

对于创新药物,新政策给予了更大定价自主权。研发型企业可以根据药品创新程度、临床价值等因素自主制定上市价格,并通过与医保部门谈判纳入报销目录。这一变化将极大激发药企创新动力,同时通过医保谈判确保价格合理。以PD-1抗癌药为例,经过医保谈判后,年治疗费用已从最初的30多万元降至10万元以内,未来这种"企业自主定价+医保谈判控费"的模式将成为常态。

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同步完善

放开价格不等于放任不管。配套改革中,国家将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价格监测信息系统,实时采集各地药品实际交易价格,定期发布价格指数。当某些药品出现异常涨价时,监管部门将采取约谈、成本调查等措施干预。同时,医保支付标准将发挥杠杆作用,通过设定报销参考价引导市场价格理性形成。这种"放管结合"的机制设计,既保障了市场活力,又守住了患者利益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