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官员罕见直言:不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注定失败,原因很现实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一些国家仍固守单边主义思维,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市场壁垒维护自身优势。这种逆全球化思潮正面临严峻挑战——欧盟高级官员近日罕见发声:"不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注定失败"。这一表态犹如一记警钟,在全球经贸领域引发强烈反响。
中国市场的磁吸效应难以抗拒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和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年营收规模突破4000亿欧元,任何忽视这一市场的国家都将错失发展机遇。德国汽车巨头大众集团CEO直言:"没有中国市场,就没有大众的全球领先地位。"
供应链深度交融的现实格局
全球产业链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格局。以新能源产业为例,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太阳能组件、60%的电动汽车电池,欧洲约40%的光伏组件依赖中国进口。试图人为割裂这种经济联系,不仅会导致本国产业成本飙升,更可能引发连锁式的供应链危机。荷兰ASML公司高管坦言:"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链,全球半导体产业将倒退十年。"
科技创新需要全球协同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中国已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Nature指数显示,中国科研机构在高质量论文产出方面已超越美国。欧盟"地平线计划"中,中欧联合科研项目占比达15%,在气候变化、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警告:"将中国排除在科技合作之外,等于主动放弃重大创新机遇。"
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共赢选择
RCEP生效后形成全球最大自贸区,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在应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挑战中,中国始终是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时,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像歌剧缺少了主角。"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多边合作模式,正在重塑21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
当个别国家仍在鼓吹"脱钩断链"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相互依存的现代世界,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正如欧盟官员的警示所揭示的,拒绝与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引擎合作,无异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快车上主动选择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