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禁止在人多的地方遛狗,是为了安全还是过度管理?

6021png

近年来,随着城市养宠人群的快速增长,遛狗引发的公共安全争议不断升温。郑州近日出台的"禁止在人多场所遛狗"新规,迅速登上热搜榜单,引发全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犬只伤人事件同比上涨27%,其中67%发生在公园、商场等人员密集区域。一边是爱狗人士"毛孩子也是家人"的呼声,一边是普通市民对安全隐患的担忧,这场关于城市文明与宠物权利的博弈,折射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管理的深层矛盾。

遛狗新规背后的安全隐忧

郑州市民李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6岁的儿子在小区广场被未拴绳的萨摩耶扑倒,面部留下永久性疤痕。类似案例在郑州12345热线中,每月平均接到200余起投诉。动物行为学专家指出,即便是温顺犬种,在嘈杂环境中也可能因应激反应失控。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郑州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狂犬疫苗接种量较疫情前激增40%,其中28%的暴露源来自公共场所的宠物犬。这些数据为新规提供了现实依据,但也引发养犬群体"一刀切"管理的质疑。

宠物主的"活动权"困境

在郑东新区某宠物友好商圈,金毛犬主人王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遛狗地图":原本标注的12个合法区域,新规后锐减至3个。这种空间压缩现象并非个案,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出现过类似争议。犬类训练师林楠指出:"完全禁止社交化遛狗可能导致犬只行为问题恶化。"部分宠物主开始转向地下遛狗,反而增加了监管难度。某宠物社群调研显示,83%受访者支持"分时段遛狗"等弹性管理,而非绝对禁止。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考题

对比深圳"犬只活动专区"和成都"文明养犬积分制",郑州新规暴露出管理手段的单一性。城市规划专家建议参考新加坡模式,在商业区周边设置缓冲带,既保障行人安全又兼顾遛狗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郑州部分社区已试点"智能犬牌+电子围栏"技术,违规遛狗自动触发预警。这种科技赋能的管理思路,或许比简单禁止更具可持续性。但设备投入和运维成本,成为推广的现实障碍。

这场"遛狗权"与"安全权"的博弈,本质上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在养宠文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构建人宠和谐共处的公共空间,需要管理者拿出更科学的解决方案。正如某位市民在政务留言板写道:"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能让老人散步、孩子玩耍、狗狗奔跑都不必提心吊胆的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