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宁:《折腰》按原著演会踩红线 片场曾反复修改剧本
近年来,影视行业对IP改编的热度持续攀升,但如何在忠于原著和规避审查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制作方和演员面临的共同难题。观众既期待看到原汁原味的故事,又担心过度还原可能触碰政策红线,导致作品无法顺利播出。这一矛盾在古装剧领域尤为突出,尤其是涉及权谋、暴力或敏感历史背景的题材。近日,刘宇宁在采访中透露,《折腰》剧组曾因担心"按原著演会踩红线"而反复修改剧本,这一表态迅速引发行业内外对IP改编尺度的热议。
原著还原度与审查制度的博弈
刘宇宁提到的"踩红线"问题直指当前影视创作的核心矛盾。《折腰》作为热门IP,原著中存在大量权谋斗争和情感纠葛,这些内容在文字载体中可以自由呈现,但搬上荧屏时就必须考虑视听语言的冲击力和导向性。据透露,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不得不对某些关键情节进行调整,比如弱化宫斗戏码、修改人物命运走向等。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状态,正是当下古装剧制作的常态。
演员视角下的剧本修改困境
从刘宇宁的表述可以看出,演员在剧本反复修改过程中也面临巨大挑战。他提到"片场曾反复修改剧本",这意味着演员可能刚适应一个版本的角色设定,就要立即调整表演方式。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考验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也可能影响角色塑造的连贯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修改往往不是艺术层面的优化,而是为通过审查做出的妥协,如何在这种变动中保持表演的完整性,成为演员的新课题。
观众期待与成品落差的深层矛盾
原著粉对IP改编剧的关注度往往最高,他们渴望在荧屏上看到心目中的故事。但当制作方为规避风险大幅改动情节时,很容易引发"魔改"的质疑。《折腰》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完全按原著拍可能无法过审,改动太大又会让原著粉失望。这种两难处境导致近年来不少IP剧陷入口碑争议,也反映出当前影视审查标准与观众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的鸿沟。如何在政策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著精髓,成为制作方必须破解的难题。
《折腰》的案例折射出整个行业在IP开发过程中的普遍焦虑。当"安全过审"成为首要考量时,创作自由难免受到限制。但值得思考的是,真正优秀的改编作品往往能在约束中找到创新突破口,这或许才是影视创作者需要修炼的内功。未来,随着行业对审查标准的进一步理解和适应,或许能找到艺术表达与政策要求之间的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