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鹅养殖致富经:贵州平坝肖家村的成功经验分享

4152png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特色养殖业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然而,传统养殖项目同质化严重、市场波动大等问题,让不少农户陷入"养什么、怎么养、卖给谁"的困境。贵州省平坝区肖家村却通过灰鹅养殖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其成功经验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从传统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转型之路

肖家村灰鹅养殖最初只是农户零星散养,规模小、效益低。2018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引进优质鹅苗,建设标准化养殖场。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从家庭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转变。目前全村灰鹅存栏量达3万余只,年产值突破600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生态养殖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肖家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草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鹅群白天在稻田、溪流中觅食,晚上回舍补饲,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提升了鹅肉品质。合作社还建立了严格的防疫体系和质量追溯制度,确保产品安全。这种绿色健康的养殖方式,使肖家灰鹅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比普通鹅高出30%以上。

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避免陷入初级农产品低价竞争的困境,肖家村积极延伸产业链。一方面开发鹅肉深加工产品,如腊鹅、鹅肝酱等;另一方面利用鹅毛制作羽绒制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并开展养殖观光体验活动,形成"养殖+加工+旅游"的复合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产业效益。

肖家村的实践表明,找准特色、做精品质、延伸链条,是农业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经验为各地发展特色养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