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真不建议企业家做个人IP,这是否意味着IP营销过时?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企业家争相打造个人IP已成为商业新常态。从雷军的小米发布会到董明珠的格力直播间,企业家个人品牌与商业价值深度绑定的案例层出不穷。然而知名经纪人杨天真近日却公开表示"不建议企业家做个人IP",这番言论犹如一盆冷水,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IP营销热潮突然面临质疑:当头部玩家开始唱反调,是否意味着个人IP营销已经过时?
企业家IP与明星IP的本质差异
杨天真的观点并非全盘否定IP价值,而是强调企业家与娱乐明星的IP属性存在根本区别。明星IP的核心是个人魅力变现,而企业家IP必须服务于商业本质。许多企业家在打造IP过程中,过度追求流量和曝光,反而模糊了企业核心价值。比如某科技公司CEO频繁参加综艺节目,个人知名度飙升的同时,公司技术形象却被娱乐化标签稀释。
流量狂欢下的IP泡沫危机
当前企业家IP建设已出现明显的泡沫化倾向。据某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家个人账号运营成本平均增长270%,但转化率同比下降40%。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反映出单纯追求流量数据的IP营销正在失效。更危险的是,部分企业家为维持人设,不得不持续制造话题,导致个人言行与企业战略出现割裂。
企业基因决定IP建设路径
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企业家IP模式。B2B型、技术驱动型企业更需要专业权威形象,而非个人网红效应。观察华为、大疆等企业会发现,它们更强调团队价值和产品力,而非领导人个人魅力。杨天真观点的深层启示在于:IP建设必须匹配企业基因,C端消费品企业可能适合个人IP,而B端服务型企业或许更需要建立机构IP。
后流量时代的IP价值重构
随着流量红利消退,IP营销正在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有效的企业家IP不再是简单的曝光量累计,而是要实现"专业度+可信度+亲和力"的三维平衡。比如新东方俞敏洪转型直播带货的成功,正是将其教育行业积累的专业背书,与逆境突围的故事性完美结合,这种有厚度的IP建设远比短期流量更有价值。
个人IP与企业风险的共生关系
企业家过度绑定个人IP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当个人成为企业象征时,任何私人领域的风波都可能引发企业危机。近年多个案例显示,企业家私德问题、言论争议导致企业股价剧烈波动的现象频发。杨天真的提醒恰恰揭示了IP营销中被忽视的阴暗面:个人IP既是护城河,也可能成为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家个人IP建设确实需要更理性的思考。杨天真的"不建议"并非否定IP价值,而是呼吁企业家回归商业本质——IP应该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非本末倒置的追求。当潮水退去,唯有那些与企业战略深度融合的个人IP,才能持续创造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