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悬崖峭壁耕作引关注,专家提醒:安全第一

3860png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一些偏远山区的耕地因地形险峻、交通不便而被逐渐荒废。然而,在一些地区,仍有一些年迈的农民坚守在陡峭的悬崖边,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种着土地。近日,一段"大爷悬崖峭壁耕作"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网友们既敬佩老人的勤劳,又对其安全表示担忧。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农业生产安全问题的思考。

悬崖边的坚守:七旬老人的耕作日常

视频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背着背篓,在近乎垂直的悬崖边小心翼翼地移动。他脚下的土地不足半米宽,身后就是数十米深的悬崖。老人熟练地用锄头翻土、播种,动作虽然缓慢但十分稳健。据了解,这位老人来自贵州某偏远山区,这样的耕作方式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当地村民表示,由于地形限制,村里大部分耕地都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年轻人外出后,只剩下老人还在坚持耕种这些"挂在悬崖上"的土地。

危险与生计的两难抉择

专家指出,在悬崖边耕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次脚滑、一次失足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对这些留守老人来说,放弃耕种意味着失去主要的生活来源。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悬崖耕地往往面积小、产量低,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改造成本极高。老人们既没有其他技能,也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只能在危险与生计之间艰难平衡。这种现象在云贵川等地的深山区并不罕见,反映了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安全防护措施的严重缺失

仔细观察视频可以发现,老人在悬崖边耕作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没有安全绳、没有防滑鞋,甚至连最基本的护栏都没有。农业安全专家强调,在这种高危环境下作业,必须配备专业的安全装备。但现实是,这些留守老人大多经济困难,无力购买安全设备,也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当地村干部坦言,虽然多次进行安全宣传,但受制于资金和地形条件,很难为每处危险耕地都安装防护设施。这种防护缺失的状况,使得悬崖耕作成为名副其实的"玩命活计"。

寻找悬崖耕作的替代方案

面对这一难题,农业专家建议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案。首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将这些分散的危险耕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改造或退耕还林。其次,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特色农业,如种植中药材或经济林木,既能保证收入又相对安全。此外,还应加强对留守老人的社会保障,通过养老金、补贴等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生态移民"政策,将居住在危险区域的农户整体搬迁到安全地带。这些措施虽然实施难度大,但可能是解决悬崖耕作安全隐患的根本之策。

悬崖耕作老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最真实的一面。在敬佩他们勤劳坚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业劳动不再与危险相伴。这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关心三农问题的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