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引发官司:好友拒绝过户,法院如何认定房产归属?

1836png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借名买房现象在房地产市场中愈发普遍。许多购房者出于规避限购政策、享受优惠利率等目的,选择以亲朋好友的名义购买房产。然而,这种看似"双赢"的做法却暗藏巨大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往往导致亲情破裂、友情反目,甚至对簿公堂。最近,一起"好友拒绝过户"的借名买房纠纷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法院最终如何认定房产归属?这背后又折射出哪些法律问题?

借名买房背后的法律风险

借名买房,在法律上被称为"隐名购房",是指实际出资人借用他人名义购买房产,并将产权登记在他人名下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能够暂时规避某些政策限制,但实则埋下了巨大隐患。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这意味着,房产证上登记的名字就是法律认可的所有权人,实际出资人仅凭口头约定难以获得法律保护。一旦名义购房人反悔,实际出资人往往陷入举证困难的境地。

法院认定房产归属的关键证据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借名买房案件时,通常会重点审查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购房资金的来源,包括首付款、贷款偿还等支付凭证;其次是房屋的实际占有使用情况,如水电燃气缴费记录、物业费缴纳凭证等;再次是双方之间的书面协议或往来沟通记录。在上述案件中,原告提供了完整的银行转账记录、装修票据以及多年居住证明,这些关键证据成为法院判决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资金往来并不足以证明借名买房关系,还需要其他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借名买房纠纷的预防与应对

对于已经发生的借名买房行为,专家建议实际出资人应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购房合同、付款凭证、贷款偿还记录、房屋装修票据、居住证明等。同时,可以考虑与名义购房人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房屋的实际权属。更为重要的是,购房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借名买房的法律风险,在购房前咨询专业律师,评估风险并制定防范措施。从长远来看,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购房需求,才是避免纠纷的根本之道。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规范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借名买房这一"灰色操作"的空间正在逐步缩小。每一起借名买房纠纷案件都在警示我们:任何试图规避法律的行为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在房产这样的大宗资产交易中,诚信守法才是最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