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后好友不愿过户闹上法庭:房产归属权纠纷如何解决?

3012png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房产纠纷案件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借名买房"引发的产权纠纷尤为突出。由于限购政策、贷款资格等原因,不少人选择以亲友名义购房,但这种看似"双赢"的安排往往暗藏风险。最近一则"好友借名买房后拒绝过户"的新闻引发热议,当事人不得不对簿公堂,这不仅伤了感情,更让房产归属陷入僵局。那么,当借名买房出现纠纷时,房产到底该归谁?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借名买房的法律效力如何认定

司法实践中,法院认定借名买房关系时,主要考察双方是否存在真实的借名合意。购房者需要提供书面协议、出资证明、房屋实际占有使用等证据链。若仅有口头约定,在对方否认的情况下,维权将十分困难。值得注意的是,为规避限购政策而借名买房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导致合同无效,这对实际出资人极为不利。

实际出资人如何收集关键证据

在诉讼中,实际出资人需重点准备以下证据:首付款及月供的转账记录、装修费用票据、物业水电费缴纳凭证、居住证明等。特别是大额资金的流转,必须能够清晰体现用途。微信聊天记录、录音等电子证据若想被采信,需保证完整性且经过公证。同时,邻居证言、社区证明等辅助证据也能增强证明力。

登记权利人反悔的法律后果

当名义购房人拒绝过户时,法院会根据不同情形作出判决:若借名买房不违反政策,通常会判令配合过户;若涉及规避限购,可能仅支持返还出资款及利息。极端情况下,名义购房人擅自抵押或出售房产,实际出资人可能面临钱房两空的风险。部分案例显示,名义购房人还需赔偿房屋增值损失。

预防借名买房风险的专业建议

专业人士建议,确需借名买房时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房产实际归属、过户时间、违约责任等条款。资金往来必须通过银行转账并备注用途。可考虑办理抵押登记或预告登记,限制名义购房人处分权利。最重要的是评估政策风险,很多"曲线购房"方案看似聪明,实则可能得不偿失。

房产作为重大资产,权属清晰至关重要。借名买房本质上是在法律边缘试探,一旦产生纠纷,往往需要付出远超预期的成本。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购房资格问题,这才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