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累计亏损亿,旅游业寒冬何时结束?
疫情三年,旅游业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从张家界的"导游转行送外卖"到丽江古城的"客栈批量转让",再到如今桂林旅游曝出累计亏损10亿的惊人数据,旅游业的寒冬似乎看不到尽头。这个曾经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朝阳产业,如今却成了亏损重灾区。当"报复性旅游"的预期一次次落空,人们不禁要问:旅游业的春天究竟何时才能到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何难敌行业寒冬
作为中国旅游业的标杆城市,桂林曾创下年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的辉煌纪录。但最新财报显示,桂林旅游股份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累计金额高达10亿元。分析指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产品结构单一、数字化转型缓慢等问题在疫情冲击下被放大。即便放开后,游客消费习惯的改变也让"躺着赚钱"的景区模式难以为继。漓江游船的上座率长期不足50%,象鼻山公园免费开放后营收骤减,传统旅游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旅行社倒闭潮背后的行业重构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注销旅行社超过2.8万家。曾经门庭若市的旅游门店,如今纷纷挂上"转让"招牌。业内人士透露,传统旅行社的机票+酒店+导游服务模式已被OTA平台彻底颠覆。更致命的是,年轻人开始青睐小红书攻略+自驾游的新玩法,跟团游市场萎缩超60%。某旅行社老板苦笑道:"现在不是考虑赚钱的时候,能活下来就是胜利。"这场残酷的行业洗牌中,跟不上变革步伐的企业注定被淘汰。
微度假兴起折射消费降级现实
与长途旅游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周边的露营、民宿等微度假项目异常火爆。数据显示,2022年露营相关企业新增超7000家,同比增长228%。这种变化背后,是消费者对旅游预算的严格控制。某平台调研显示,超六成游客将单次旅行预算控制在2000元以内。旅游研究院专家指出:"这不是暂时的消费收缩,而是深层次的消费观念变革。"当"穷游""平替"成为社交媒体热词,高端旅游市场复苏注定漫长。
从桂林到全国,从景区到旅行社,旅游全产业链都在经历深度调整。当行业从"资源为王"转向"服务制胜",那些能抓住Z世代需求、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企业,或许能在寒冬中率先突围。而这场转型的阵痛期,可能比所有人预计的都要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