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看福建:这个省份为何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166png

在改革开放4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经济版图正经历深刻重构。当各地都在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时,福建这个沿海省份却以"小而美"的姿态频频出圈——从"晋江经验"的全国推广到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从民营经济占比超七成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福建为何总能踩准时代节拍?这个陆地面积仅占全国1.3%的省份,正在用独特的创新密码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民营经济基因铸就改革先锋

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孕育出全国罕见的民营经济生态。在晋江这个县级市,安踏、恒安等7家民营企业跻身中国500强,每平方公里就诞生1.4家亿元企业。不同于其他地区"国进民退"的争议,福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70%GDP、80%税收和90%就业,这种"草根力量"的爆发,正是中国市场经济活力的微观写照。当年"晋江经验"被写入国务院文件,本质上是对民间首创精神的制度性肯定。

侨乡优势打开国际循环新通道

1580万闽籍华侨遍布188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背后是福建独特的开放基因。厦门经济特区率先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贸试验区首创"一照一码"改革,这些制度创新都源于侨胞带来的全球化视野。如今中欧班列(厦门)串联起"海丝"与"陆丝",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落地厦门,福建正将血缘纽带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数字赋能颠覆传统产业逻辑

当传统制造业大省面临转型阵痛时,福建却悄然完成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50%的跨越。福州软件园集聚了字节跳动、华为等数字巨头,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独占34%份额,这些现象级企业的崛起,折射出福建"换道超车"的智慧。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茶业、陶瓷、服装等传统产业,安溪铁观音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价格翻番,展现出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化学反应。

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保持全国第一的福建,最早探索"生态补偿机制",首创"河长制"并推向全国。如今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负氧离子成为高端矿泉水卖点,宁德海上风电年发电量相当于植树18万公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最直观的诠释。这种发展范式对于正在探索"双碳"路径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两岸融合试验田孕育统一新实践

作为对台交流最前沿,福建已设立大陆首个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台资企业数量占大陆总数三分之一。平潭综合实验区实施"一岛两标",台湾职业资格直接采信,这种制度性开放正在消弭两岸制度差异。从"两岸一家亲"到"应通尽通",福建的探索为和平统一提供了现实样本。

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小省,到人均GDP跃居全国第四的经济强省,福建的蜕变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内核——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市场化导向、用好开放关键一招。在这个意义上,读懂福建,就读懂了中国发展的底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