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后女子突发高烧呕吐 医生:多器官损害原因待查

5498png

春暖花开时节,踏青赏景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首选。然而近年来,随着户外活动热度攀升,因接触野外环境引发的突发疾病案例频上热搜。从花粉过敏到蜱虫叮咬,从食物中毒到不明病原体感染,看似美好的大自然暗藏健康危机。就在上周,杭州一位30岁女性踏青归来后突发40度高烧并伴随剧烈呕吐,送医后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至今病因未明。这起病例迅速引发全网对"户外健康风险"的热议——当我们拥抱自然时,究竟该如何守护自身安全?

踏青归来高烧不退 急诊科上演生死时速

据接诊医院透露,患者张女士在出现症状前曾参加公司组织的野外烧烤活动。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烧药未见效,随后出现喷射状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急诊血检显示其转氨酶数值超正常值20倍,心肌酶谱异常,肾脏滤过功能急剧下降。"患者入院时已出现肝衰竭前兆,我们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主治医师表示,经连续48小时抢救,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致病原因仍需等待寄生虫筛查、病毒基因测序等结果。类似不明原因的多器官损伤病例,今年春季该院已收治3例。

野外致病源图谱:从常见过敏到致命危机

传染病专家梳理出春季踏青的五大健康杀手:位居首位的是蜱虫携带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其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率达15%;其次是野生蘑菇中毒,仅2023年全国就报告127起相关事件;花粉过敏虽常见,但重度过敏可能诱发喉头水肿;此外,隐孢子虫污染水源、恙螨传播立克次体等也不容忽视。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气候变暖,原本分布于南方的恙虫病近年持续北扩,北京去年首次发现本地病例。医生特别提醒,若户外活动后出现环形焦痂、持续高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

户外健康防护的认知误区与科学指南

调查显示,68%的市民踏青时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许多人认为"短时间接触不会有事",却不知蜱虫15分钟即可完成叮咬,花粉过敏存在累积效应。专业户外教练建议:应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裤脚,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虫剂;避免直接坐在草地上,使用防潮垫隔绝地表湿气;野餐食物要密封保存,不采摘不明野果。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特别强调:"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务必向医生详细描述活动轨迹,包括是否接触动物、食用野味等信息,这对病因诊断至关重要。"

当张女士仍在ICU接受治疗时,她的病例已在医学论坛引发讨论。有专家推测可能是罕见的钩端螺旋体病,也有人怀疑与新型人畜共患病有关。这个未解的医学谜题,正提醒着每个走向自然的城市人:在享受春光的同时,莫忘做好健康防护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