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国常会明确要求稳定股市,这是否意味政策底已现?

2674png

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上证指数多次跌破3000点心理关口,投资者信心跌至冰点。从散户到机构,市场参与者普遍陷入焦虑——账户缩水、融资盘承压、IPO节奏放缓,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在此背景下,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罕见明确提出"保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犹如一剂强心针引发市场热议:这是否意味着政策底信号已经出现?

国常会释放强烈政策信号

本次国常会通稿中,"资本市场"被置于宏观经济政策部分单独强调,这种表述层级在近年会议中实属罕见。会议明确提出"采取更有力措施稳市场、稳信心",并要求"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资深政策观察人士指出,这种直指资本市场的表述,往往出现在市场非理性波动时期,2015年股灾和2018年股权质押危机期间均有类似政策语言出现,通常预示着后续将有实质性政策组合拳出台。

历史数据揭示政策底特征

回顾近十年A股走势可以发现,当市场出现"政策底"时往往具备三大特征: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破净股比例超10%、日均成交额萎缩至峰值30%以下。当前沪深300市盈率已低于12倍,破净个股占比达13%,两市成交额持续维持在7000亿水平,与2022年4月政策底时期的市场特征高度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底后市场通常需要1-3个月筑底过程,期间伴随降准降息、交易机制优化等配套措施落地。

机构资金已现抄底迹象

尽管散户情绪仍处低迷,但聪明资金已开始行动。数据显示,8月以来股票型ETF净申购规模连续五周超百亿元,其中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ETF获大额申购。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家头部私募近期悄然提升仓位,部分百亿级私募股票仓位已从六成的防御水平提升至七成以上。北向资金虽整体呈现净流出,但对新能源、消费电子等超跌板块出现结构性加仓,显示外资对部分优质资产的认可。

政策工具箱还有哪些储备

除已明确的"活跃资本市场"基调外,业内人士预期后续可能出台的政策包括:优化IPO和再融资节奏、降低交易成本(如印花税调整)、扩大险资入市比例、推出平准基金等。其中交易税费调整被视为短期最有效的刺激工具,2008年和2015年的经验显示,印花税下调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立竿见影。而长期制度建设方面,完善减持规则、强化分红要求等举措有望改善A股投资生态。

投资者该如何理性应对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政策底确认过程中更需要保持理性。历史经验表明,市场底往往滞后政策底出现,盲目追涨杀跌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专业机构建议采取"金字塔式"建仓策略,优先配置估值合理的指数ETF,对看好的行业龙头可采取定投方式平滑成本。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政策落地节奏和经济数据改善情况,特别是社融增速、PMI等先行指标的企稳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