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证办理门槛高?左眼失明女子遭遇办证难题
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群体中,证件办理难问题长期存在。近日,一位左眼完全失明的女子因"右眼视力达标"被拒绝办理残疾人证的事件引发热议。这起个案折射出当前残疾人认定标准僵化、程序复杂的普遍困境,也让"残疾人证办理门槛是否过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视力残疾认定标准引发争议
现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规定,双眼视力均低于0.3才符合视力残疾标准。这导致单眼失明群体陷入尴尬境地——虽然实际生活能力严重受损,却因"另一只眼达标"被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医学专家指出,单眼失明会导致立体视觉丧失、视野范围缩减等实际功能障碍,现有标准未能充分体现这类特殊群体的真实困境。
基层执行存在机械化倾向
多地残联工作人员透露,评定过程中存在"唯指标论"现象。某区残联负责人坦言:"我们只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即使知道申请人确实存在生活困难。"这种机械执行导致政策善意被消解,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被拒之门外。更有个别地区为控制残疾人口比例,变相提高认定门槛。
跨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完善
残疾人证办理涉及卫健、残联、民政等多个部门,但部门间数据壁垒严重。申请人需要重复提交病历、跑多个窗口,部分行动不便者因此放弃申请。浙江某市试点"一窗通办"后,办理时效提升60%,但全国推广仍面临标准不统一、系统不兼容等现实障碍。
特殊群体遭遇"证明难"困境
除了视力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等隐形残疾的认定更为困难。北京某三甲医院精神科主任表示:"很多患者无法完成复杂的评定程序,家属又缺乏专业指导。"云南山区曾出现智力障碍者因说不清家庭住址,连续三年未能办成残疾证的特殊案例。
政策调整需要科学论证
中国残联2023年工作要点已提出修订残疾评定标准的计划。参与标准修订的专家透露,正在研究将单眼失明等特殊情况纳入认定范围,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但标准放宽可能带来财政压力增大等连锁反应,需要配套的保障资金测算和政策衔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