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建军'多练内功少说空话'看中国车企的破局之路

4977png

在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国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边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市值神话,一边是众多新势力车企的黯然退场;一边是"价格战"硝烟弥漫,一边是核心技术"卡脖子"隐忧。当流量营销和资本故事逐渐褪去光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多练内功少说空话"的警句,犹如一剂清醒剂,直指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技术沉淀比营销噱头更重要

在短视频时代,某些车企热衷于制造话题、炒作概念,却忽视了最根本的技术积累。魏建军带领长城汽车坚持"过度研发"策略,2022年研发投入达121亿元,在混动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构建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正是打破外资技术垄断的关键。当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真实续航、电池安全等硬指标时,那些靠PPT造车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供应链自主可控决定生存底线

疫情和地缘政治给全球汽车供应链上了深刻一课。长城汽车未雨绸缪布局蜂巢能源、毫末智行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从电池到芯片的垂直整合能力。这种"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眼光,让其在芯片短缺危机中仍保持稳定交付。反观某些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车企,动辄面临停产危机,印证了魏建军"供应链安全就是生命线"的论断。

全球化布局需要真刀真枪的投入

中国汽车出口量虽跃居全球第一,但真正建立海外本土化能力的企业凤毛麟角。长城汽车在俄罗斯、泰国、巴西等地建立全工艺生产基地,2023年海外销量突破30万辆。这种"造船出海"的模式,相比简单出口更具可持续性。魏建军曾直言:"国际化不是贴牌代工,而是要扎根当地市场",这句话道破了中国车企全球化必须跨越的门槛。

组织变革是持续创新的土壤

传统车企转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组织惯性。长城汽车推行"小前台、大中台"改革,孵化出沙龙、坦克等创新品牌,用灵活机制激活创造力。魏建军将"每天进步一点点"写入企业文化,这种持续自我革新的勇气,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当行业面临百年变局,能够快速迭代组织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

从魏建军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产业的破局之路没有捷径。当潮水退去,最终留在赛场上的,必定是那些坚持长期主义、苦练内功的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这场马拉松中,少一些浮躁的喧嚣,多几分沉着的耕耘,或许才是中国车企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