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交易量不足万亿是市场见底信号还是风险预警?

4668png

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多次跌破万亿关口,引发投资者广泛讨论。据中国结算数据显示,2023年9月新增投资者数量环比下降12%,创下年内新低。这种"量价背离"现象让不少股民陷入纠结:究竟是该抄底布局,还是及时止损?在注册制全面落地的背景下,交易量萎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地量见地价的历史规律是否依然有效

传统技术分析认为"地量见地价",当成交量萎缩至极端水平时,往往预示着市场底部临近。2018年底、2020年3月等历史底部阶段,都曾出现成交额持续低于万亿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5000家,市场容量扩大导致平均成交基准线抬升。当前8000亿左右的日成交额,换算成2015年的市场规模相当于5000亿水平,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传统量价关系需要重新评估。

机构调仓与散户离场的博弈格局

龙虎榜数据显示,近期机构席位买入占比提升至38%,而融资余额却连续20个交易日下降。这种分化表明专业投资者正在左侧布局,而杠杆资金持续撤退。某券商营业部经理透露:"两融客户持仓集中度从年初的70%降至55%,部分客户选择清仓观望。"与此同时,ETF份额逆势增长,沪深300ETF近一月净申购超百亿,聪明资金"越跌越买"的操作值得玩味。

流动性分层下的结构性机会

尽管整体成交萎缩,但细分领域呈现冰火两重天。华为产业链个股月换手率普遍超过200%,而部分传统行业个股日成交不足千万。北向资金近期重点增持的半导体板块,单日成交占比从8%升至15%。这种流动性聚集效应提示投资者,在总量收缩的市场中,更需要关注产业趋势明确的赛道。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日均成交额前20%的个股贡献了市场75%的交易量,优质资产始终不缺流动性支撑。

市场人士指出,当前成交额变化实际反映的是投资者信心重建过程。某百亿私募基金经理表示:"与其纠结万亿关口,不如关注企业盈利拐点。历史上每轮行情启动前,都会经历筹码充分换手的筑底阶段。"随着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披露,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定价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