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农户谈近日严重旱情影响种植,农业保险能否兜底?
今年以来,广西桂林遭遇罕见持续干旱,多地水库见底、河流断流,农田龟裂的景象触目惊心。在社交媒体上,阳朔葡萄种植户拍摄的枯黄藤蔓视频引发热议,平乐县柑橘种植大户晒出的畸形裂果照片更让网友直呼"心疼"。这场旱灾不仅威胁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生态招牌,更将农业保险这个冷门话题推上风口浪尖——当靠天吃饭成为现实困境,政策性农业保险真能成为农民最后的救命稻草吗?
百年老井见底 特色农业遭遇生存危机
在灌阳县黄关镇,有着158年历史的联德村古井首次干涸,村民不得不到5公里外运水浇灌。当地拳头产品"灌阳雪梨"正值膨果期,因缺水导致果实普遍偏小,预计减产达40%。永福县罗汉果种植户更面临绝收风险,部分大棚内幼苗成片枯死,农业部门估算直接经济损失已超2亿元。桂林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86.7万亩,其中重旱31.2万亩,旱情达20年一遇标准。
保险理赔遇尴尬 定损标准成争议焦点
全州县枧塘镇柑橘种植户蒋志强拿着保险合同却索赔无门,保险公司以"未达到赔付阈值"拒赔。原来政策性农业保险通常设定30%减产起赔线,而当地采用抽样测产方式,将周边未受灾果园纳入评估范围,最终测算减产仅27.5%。类似案例在兴安县葡萄种植区同样频发,农户反映保险条款中"极端干旱天气"定义模糊,连续60天无有效降水才算理赔条件,但实际中间歇性小雨仍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人保财险桂林分公司透露,今年旱灾报案中约有35%因未达理赔标准被驳回。
科技赋能新险种 气象指数保险破局
在传统保险陷入僵局时,恭城县试点的芒果气象指数保险显现优势。该险种直接与气象站数据挂钩,当累计干旱指数超过140毫米·℃时自动触发理赔,首批参保的32户果农已获赔83万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正在推广"遥感+无人机"定损模式,通过卫星影像对比受灾前后植被指数,搭配无人机精准测绘受灾范围。中国太保推出的"降水量差额保险"更创新性地引入分阶段赔付机制,首期2000万元赔款已直达临桂区受灾农户账户。
这场旱灾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小农经济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也折射出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型的迫切需求。当漓江水位持续下降,或许该思考如何为靠天吃饭的农民构筑更牢固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