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购物卡洗钱手法,这些行为可能违法!
近年来,预付卡消费已成为零售行业的重要支付方式,从商超购物到美容美发,各类购物卡、礼品卡充斥消费市场。然而,这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却被不法分子盯上,演变成新型洗钱通道。央视近日曝光多起利用购物卡进行非法资金转移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元,暴露出预付卡市场监管的巨大漏洞。当普通消费者还在为卡内余额过期烦恼时,犯罪分子早已将购物卡变成"洗钱神器",这种黑色产业链不仅扰乱金融秩序,更可能让不知情的持卡人卷入违法漩涡。
购物卡如何成为洗钱"白手套"
犯罪团伙通常会批量购买不记名购物卡,通过地下钱庄或网络平台以8-9折价格转卖给需要"洗白"资金的客户。这些客户使用赃款购买黄金、奢侈品等高价商品后,再通过退货方式将资金转化为商场正规消费凭证。更有甚者,直接建立虚假商户POS机,通过虚构交易将非法资金"刷"成合法消费记录。某地破获的案件显示,犯罪集团利用这种方法,三个月内就清洗了超过2亿元涉赌资金。
商家"睁只眼闭只眼"背后的利益链
部分商场为追求销售业绩,对异常大额购卡行为故意放松审核。调查发现,有的超市单日售卡金额突然暴增十几倍,明显超出正常消费需求,但销售人员仍照常办理。更隐蔽的操作是,洗钱者会勾结商场内部人员,通过修改系统数据虚增购物卡余额,或伪造消费记录。某连锁超市区域经理就因协助犯罪团伙修改后台数据,非法获利数百万元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普通消费者可能面临的连带风险
二手交易平台上大量打折转售的购物卡,很可能就是洗钱链条的末端产物。法律专家指出,如果持卡人明知卡内资金涉嫌违法犯罪仍进行交易,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即使不知情,一旦涉案购物卡被司法机关冻结,消费者支付的购卡款也难以追回。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犯罪团伙会盗用他人身份信息办卡洗钱,导致无辜者莫名其妙背上"洗钱"黑锅。
随着央行将单用途预付卡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多地已开始要求购卡实名登记并设置限额。但要从根本上遏制购物卡洗钱乱象,还需要建立跨部门的资金流向监控系统,完善商户异常交易预警机制,同时加大对二手卡券交易的监管力度。对于消费者而言,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购卡,对异常折扣保持警惕,避免因小失大卷入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