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不接委屈自己的角色,她的职业态度让人佩服!

3204png

在当下影视行业流量至上的环境中,不少演员为了曝光度对角色来者不拒,甚至主动迎合市场制造话题。这种"为红而演"的现象让观众频频吐槽:人设雷同的甜宠剧扎堆、悬浮职场剧泛滥、演员演技集体滑坡...当行业陷入"重流量轻质量"的怪圈时,孙俪却用二十年如一日的职业态度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拒绝委屈自己的角色,只接能打动自己的剧本。

角色选择折射演员的自我要求

从《玉观音》里挣扎求生的安心,到《甄嬛传》中层次丰富的熹贵妃,孙俪每个经典角色背后都藏着严苛的筛选标准。她曾在采访中透露,自己会花三个月研读《甄嬛传》原著,用不同颜色标注人物情绪变化。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让"孙俪出品必属精品"成为行业共识。当同龄演员在综艺里刷存在感时,她默默推掉数十个类似邀约,只因"不想消耗观众对角色的信任"。

专业主义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在《安家》拍摄现场,孙俪会带着标满注释的剧本找编剧讨论角色合理性;演《理想之城》前,她专门考取造价师证书。这种较真不是作秀,而是源于对职业的敬畏。某制片人透露:"她拒绝过片酬翻倍的项目,只因角色立不住脚。"这种选择在资本裹挟的影视圈堪称清流,也解释了为何她主演的剧集总能引发全民追剧热潮——观众永远会为专业买单。

流量时代坚守艺术底线的样本

当行业盛行"轧戏""抠图"时,孙俪仍保持着"一年只接一部戏"的节奏。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期间,她提前半年闭关准备,甚至请戏曲老师学身段。这种"笨功夫"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有业内人士感叹:"她推掉的烂剧本够养活三家影视公司,但正是这种拒绝,保住了演员最珍贵的观众缘。"

用作品说话成就长青演艺路

翻开孙俪的履历会发现,她几乎没有"扑街"作品。从电视剧三大奖满贯到电影票房口碑双收,这种稳定性源于对剧本的极致挑剔。比起短期热度,她更看重角色能否"住进心里"。正如她塑造的周莹在剧中所说:"要做就做别人夺不走的本事。"这份清醒,让她的每个职业选择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孙俪像匠人般打磨每个角色的态度,不仅重新定义了演员的专业边界,更给行业提供了另一种成功范本。当观众厌倦了流水线生产的套路化表演时,这种"不将就"的职业精神,或许正是影视创作回归初心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