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轻信征信谣言被黑网贷套牢,这些征信误区要避开

5077png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急需资金周转的人群提供了便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利用人们对征信知识的匮乏,散布谣言,设置陷阱。近日,一则"小伙轻信征信谣言被黑网贷套牢"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再次将网贷征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很多人在急需用钱时,往往因为对征信系统不了解而陷入骗局,最终不仅没能解决资金问题,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征信查询次数多会影响贷款审批?

这是最常见的征信误区之一。很多人误以为频繁查询征信报告会降低个人信用评分,影响贷款审批。实际上,征信查询分为"硬查询"和"软查询"两种。只有金融机构发起的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等"硬查询"才会对信用评分产生轻微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个人自查征信属于"软查询",不会对信用评分产生任何负面影响。黑网贷平台常利用这个误区吓唬借款人,声称"征信查询太多会影响贷款",诱导他们选择不正规的借贷渠道。

网贷逾期不上征信可以不用还?

部分借款人认为,只要网贷平台不上征信系统,逾期不还就没有后果。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首先,随着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已接入征信系统。其次,即使某些平台暂时未接入征信,逾期记录也会被录入各类民间征信数据库,影响今后在其他平台的借款。更重要的是,逾期不还可能面临暴力催收、法律诉讼等严重后果。黑网贷平台正是利用借款人"不想上征信"的心理,诱导他们借更高利息的贷款来"以贷养贷"。

征信记录可以花钱"洗白"?

一些不法中介打着"征信修复"的旗号,声称可以花钱删除不良征信记录。事实上,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超过期限应当删除。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擅自修改、删除征信记录。所谓的"征信修复"服务多是骗局,不仅无法真正改善征信状况,还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甚至陷入更深的债务陷阱。正规的征信异议申诉是完全免费的,借款人应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只有银行贷款才会上征信?

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加强,现在很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都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即使是部分P2P平台,其借贷信息也可能被上报至百行征信等市场化征信机构。借款人不应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有银行贷款才会计入征信。实际上,随着"信用社会"建设的推进,各类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都会对个人信用记录产生影响。黑网贷平台常以"不上征信"为诱饵吸引借款人,实则暗藏高利贷、砍头息等陷阱。

征信知识是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面对各种网贷产品和征信谣言,保持理性判断至关重要。建议有资金需求的群体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了解自身信用状况。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黑网贷的打击力度,净化金融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