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遭生父女友虐待致死案开庭 施暴者辩称'控制不住打人'引众怒
近年来,家庭暴力案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针对儿童的虐待事件更是触目惊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儿童遭受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不少案件因施暴者的残忍手段和荒谬辩解而引发公愤。近日,一起"男童遭生父女友虐待致死案"开庭审理,施暴者在法庭上辩称"控制不住打人"的言论,再次将家庭暴力的社会痛点推向舆论风口。
施暴者荒谬辩解引爆舆论怒火
在庭审现场,被告人对虐待男童致死的指控供认不讳,但其"控制不住打人"的辩解立即引发旁听席和网络舆论的强烈不满。多位法律专家指出,这种辩解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更是对受害者生命的极度漠视。监控视频显示,被告曾多次对男童实施暴力,手段极其残忍,与其所谓的"失控"说法形成鲜明对比。
案件细节揭露令人发指的虐待行为
检方公布的案件细节显示,年仅6岁的受害男童在生前最后几个月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法医鉴定报告指出,男童全身遍布新旧伤痕,多处骨折未得到及时治疗,最终因长期营养不良和内脏损伤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更令人痛心的是,男童生父在知晓虐待情况下仍选择纵容,反映出部分重组家庭中儿童权益保护的严重缺失。
法律界人士呼吁严惩施暴者
多位刑法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案性质极其恶劣,应当依法从重处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虐待被监护、看护人情节特别恶劣的,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若致人死亡,可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最高可判处死刑。法律界普遍认为,被告人的辩解不能成为减轻罪责的理由,反而凸显其主观恶性。
社会热议儿童保护机制漏洞
案件曝光后,社会各界对现行儿童保护机制展开深入讨论。教育工作者指出,学校在发现学生异常情况时的干预权限有限;社区工作者反映,对重组家庭的儿童关注度不足;法律从业者则建议完善强制报告制度,让医护人员、教师等更容易举报可疑的虐待情况。许多网友呼吁建立更有效的儿童保护预警系统。
心理专家解析施暴者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指出,此类案件中的施暴者往往具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对弱者实施控制欲、缺乏同理心、善于为自己的暴力行为寻找借口。专家特别强调,"控制不住"是施暴者常见的推脱之词,实际上大多数虐待行为都是经过理性选择的,施暴者通常会选择不会立即被发现的方式和部位实施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