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被扎伤观众要求彻查演唱会座椅问题

3351png

近年来,演唱会安全事故频发,从舞台坍塌到踩踏事件,每一次事故都在刺痛公众的神经。然而,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一个更隐蔽的安全隐患正在浮出水面——演唱会座椅安全问题。近期多地爆出观众被座椅金属部件划伤、被松动螺丝扎伤等事件,社交平台上"被座椅毁掉的演唱会体验"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当粉丝们满怀期待奔赴现场,却要时刻提防座位上的"暗器",这样的娱乐消费体验令人心惊。

金属部件裸露成"隐形凶器"

北京某演唱会现场,李女士在起身欢呼时大腿被座椅扶手未处理的金属毛边划出5厘米伤口。类似案例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涉事座椅普遍存在焊接点处理粗糙、金属包边脱落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场馆为降低成本,采用劣质合金材料,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后容易产生锋利裂口。专业舞台设备工程师指出,按照行业标准,所有观众接触部位的金属部件必须进行倒角处理,但实际施工中这个环节常被敷衍了事。

快速拆装模式埋下安全隐患

为适应不同演出需求,现代场馆多采用可拆卸座椅系统。调查发现,某品牌快拆座椅的固定螺栓在使用3次后松动率高达37%,而厂家建议的检修周期却是每10场次。这种"重安装效率轻维护质量"的行业潜规则,直接导致上海某音乐节单日出现11起螺丝扎伤事故。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场馆为节省仓储空间,将拆卸后的座椅堆叠存放,导致结构变形却仍继续使用,完全无视《临时性公众聚集场所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

监管盲区让安全标准形同虚设

虽然我国有GB50773-2012《演出场馆设备安全》等国家标准,但针对临时搭建看台的监管存在明显漏洞。多地文旅部门承认,对商业演出座椅的抽查主要集中于承重测试,对细节安全项缺乏强制检测。一位不愿具名的场馆经理透露:"验收时用砂纸临时打磨下毛刺就能过关"。这种流于形式的监管,使得价值数百万的座椅采购合同中,安全条款往往只有笼统的几句话,远不如美观度、舒适度的条款详细。

当粉丝们为偶像挥动荧光棒时,不该同时担心座位下的危险。从金属加工工艺到日常维护制度,从行业标准细化到监管落地,这场关于座椅安全的保卫战需要全链条的重视。毕竟,任何精彩的演出,都应该建立在观众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