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蔗糖冰激凌中零蔗糖竟是商品名,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零蔗糖"食品近年来成为消费新宠。在炎炎夏日,打着"零蔗糖"旗号的冰淇淋更是成为众多控糖人士的首选。然而近日,某知名品牌冰淇淋因"零蔗糖"标识引发争议——消费者购买后发现产品配料表中竟含有白砂糖,经查证"零蔗糖"仅为商品名称而非实际配方。这一事件迅速冲上热搜,折射出当前食品标签乱象亟待整治的行业现状。
商品名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涉事冰淇淋包装正面醒目标注"零蔗糖"字样,却在配料表第三位明确列出白砂糖成分。面对质疑,厂家解释"零蔗糖"是注册商标而非产品特性描述。这种利用商标法漏洞打擦边球的行为,让不少糖尿病患者和健身人群直呼"被套路"。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商品名称若易使公众误解商品质量,涉嫌构成虚假宣传。
代糖与真糖的认知迷雾待破除
调查发现,涉事产品同时添加了赤藓糖醇等代糖和普通白砂糖。营养学家表示,这种"混合配方"既能降低部分热量,又能保持传统甜味,但包装上突出"零蔗糖"却不标明含糖实情,容易让消费者误判糖分摄入量。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刻意模糊"无蔗糖"与"无糖"的概念差异,而后者才是真正的零糖标准。
食品标签新规执行遭遇软抵抗
2023年实施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食品名称不得误导消费者对食品属性的理解。但实际操作中,仍有企业通过注册商标方式规避监管。市场监管人员透露,类似"非油炸""零添加"等争议标签近年呈上升趋势,部分企业甚至专门聘请法律团队研究合规边缘的命名策略,增加了执法难度。
消费者维权面临举证困境
多位投诉消费者反映,维权过程中常遭遇企业"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准化回复。由于现行法规未明确禁止将营养声称注册为商标,且"误导性"认定需要专业机构评估,个人维权成本高昂。律师建议,遇到类似情况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关于真实信息告知义务的规定,集体向消协投诉以提高维权成功率。
行业自律与监管创新需双管齐下
此次事件曝光后,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启动专项排查。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发出倡议,要求企业严格区分产品名称与营养声称。专家呼吁建立"标签预审"机制,对易引发误解的商标注册增加营养学审核环节。同时建议借鉴欧盟经验,要求含糖量警示标识必须与营养声称同等醒目,从源头减少消费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