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列罗巧克力长蛆背后:进口食品监管漏洞?

7004png

近年来,进口食品频频登上热搜,从过期奶粉到发霉坚果,再到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费列罗巧克力长蛆事件,一次次刺痛着消费者的神经。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隐忧。当"洋品牌"光环褪去,消费者不禁要问:我们花高价购买的进口食品,真的安全吗?进口食品监管是否存在漏洞?

进口食品为何频频"翻车"?

进口食品质量问题并非个案。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海关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化妆品2893批次。这些不合格产品中,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尤为突出。费列罗巧克力长蛆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暴露出进口食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链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些进口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仓储、运输环节偷工减料,导致食品在漫长海运过程中变质。

监管盲区:跨境电商成重灾区

与传统进口渠道相比,跨境电商的食品安全监管更为薄弱。由于适用"个人物品"监管模式,很多跨境电商进口食品逃避了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消费者通过代购、海淘等渠道购买的进口食品,往往没有中文标签、生产日期模糊,甚至可能是"三无产品"。这些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的食品,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维权难度极大。

标准差异:进口食品的"双重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际品牌在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质量标准。一些在欧美市场合格的产品,可能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比如我国对食品中某些添加剂、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比欧盟更严格。但部分进口商利用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将不符合中国标准的产品引入国内市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检测滞后:事后监管的困境

目前对进口食品的监管主要以口岸抽检为主,抽检比例通常在3%-5%之间。这种"事后监管"模式难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费列罗巧克力事件就是消费者投诉后才被曝光,说明现有监管体系存在滞后性。此外,检测项目往往局限于常规指标,对一些新型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的检测能力有待提升。

消费者如何擦亮双眼?

面对进口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需要提高辨别能力。购买时要查看是否有中文标签、检验检疫证明,核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进口食品"保持警惕。遇到质量问题,要及时保留证据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同时,建议建立进口食品"黑名单"制度,让问题企业和产品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