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正式回应起诉四川芬达事件,双方矛盾升级引热议

2020png

近年来,明星维权事件频发,从肖像权到名誉权,公众人物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当维权行为与商业品牌产生碰撞时,往往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近日,歌手杨坤正式起诉四川芬达的事件持续发酵,不仅让"明星姓名权保护"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焦点,更折射出娱乐产业与商业品牌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这场看似简单的法律纠纷,背后却牵动着粉丝情感、品牌声誉和行业规则等多方神经。

杨坤方指控芬达恶意蹭热度

据杨坤工作室发布的声明显示,四川芬达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长期使用"杨坤"作为产品宣传关键词,涉嫌侵犯姓名权。更令粉丝愤怒的是,该品牌在电商平台的产品描述中刻意使用"32场演唱会"等与杨坤职业生涯高度关联的词汇。法律专家指出,这种将艺人姓名与商业活动直接绑定的行为,已经超出合理使用范畴。杨坤方表示,早在2021年就发出过律师函,但品牌方始终未予整改,最终导致矛盾升级至诉讼阶段。

品牌方回应引发二次争议

四川芬达在事件曝光后发布声明称,"芬达"作为注册商标已使用多年,与艺人姓名纯属巧合。但网友很快发现,该品牌在抖音等平台投放的广告中,确实存在利用"杨坤"关键词导流的情况。更耐人寻味的是,其产品包装上的卡通形象被指神似杨坤标志性造型。市场营销从业者分析,这种"擦边球"式营销在快消品行业并不罕见,但直接使用当红艺人姓名的案例确实较为突出。目前,品牌方已下架相关争议产品,但拒绝承认存在侵权行为。

行业潜规则遭遇法律挑战

这起案件暴露出娱乐营销领域的灰色地带。多位经纪人透露,中小品牌借明星热度"搭便车"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多数艺人选择息事宁人。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随着《民法典》对人格权保护的强化,类似案件的判赔金额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杨坤方不仅要求经济赔偿,更要求品牌公开道歉,这种"既要钱又要脸"的诉求,可能成为今后明星维权的标准动作。业内人士预测,此案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对行业的营销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从社交媒体反应看,这场纠纷已经超越普通的法律诉讼,演变为关于商业伦理的公共讨论。粉丝群体分裂成两派,一方力挺偶像维权,另一方则认为小题大做。而更多消费者关心的是: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如何界定商业行为与侵权行为的边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本案的最终判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