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为复合给前女友装定位器被判刑 专家:行为已违法

8915png

在数字时代,定位追踪技术早已渗透日常生活,从外卖配送实时定位到儿童防走失智能手表,科技本应为生活带来便利。然而,当技术被滥用时,却可能演变成侵害个人隐私的"凶器"。近日一则"男子为复合给前女友装定位器被判刑"的新闻引发热议,该男子因在分手后多次跟踪骚扰前女友,甚至在其车内秘密安装GPS定位器,最终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这一案件折射出当下亲密关系中的隐私边界困境,也敲响了技术滥用的警钟。

定位器成"爱情工具"背后的法律盲区

此案中男子为挽回感情采取的极端手段并非个例。近年来,情侣间通过手机定位、车载GPS等手段监控对方行踪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人甚至将这种行为美化为"爱的表现"。法律专家指出,我国《民法典》第1033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即便在恋爱关系中,未经对方同意安装定位设备,本质上与陌生人跟踪无异,都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技术便利与隐私保护的失衡困境

当前市面售价不足百元的微型GPS定位器,体积仅硬币大小却可实现实时追踪,这类产品原本设计初衷是用于车辆防盗、宠物防丢等场景。但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情侣定位"竟成为部分商家的营销噱头,相关产品页面充斥着"随时掌握TA行踪"等诱导性宣传。网络安全专家提醒,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私自安装定位设备获取的行踪轨迹属于敏感个人信息,违法收集将承担更重法律责任。

情感偏执与法律意识的双重缺失

心理咨询师分析,该案例反映出部分人群在情感破裂后存在认知扭曲,将跟踪、监控等行为错误理解为"证明真心"的方式。事实上,这种行为不仅触犯法律,更会加剧关系恶化。司法实践中,类似案件往往伴随着电话轰炸、社交账号入侵等复合型侵害,受害人可依据《反家庭暴力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律界人士强调,感情纠纷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任何以爱之名的违法行为都不会被法律宽容。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数字经济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紧迫性,也折射出情感教育与社会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当定位技术从保护安全的工具异化为伤害他人的凶器时,需要法律亮出更明确的红线,也需要每个人对技术使用保持敬畏之心。毕竟,真正的感情从来不需要通过监控来维系,健康的关系必然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