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个月做了我一辈子的工作,这算不算职场PUA?
在996、大小周成为常态的互联网时代,"内卷"早已从网络热词变成了职场人的生存现状。最近某大厂员工爆料"她一个月做了我一辈子的工作"的控诉帖引发热议,评论区瞬间涌入上万条相似遭遇的留言。当超负荷工作被包装成"奋斗者文化",当KPI神话建立在透支健康的基础上,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究竟是职场PUA的变形,还是当代打工人必须接受的生存法则?
效率碾压背后的数字暴力
那位月产出堪比同事职业生涯总和的"超级员工",很可能是算法管理下的新型工具人。现代企业通过OKR系统、工时统计软件等数字化手段,将员工效率量化到分钟级。某电商平台流传的"上厕所超时扣分"制度,暴露出企业如何用数据构建无形的压迫感。当个人劳动价值被简化为仪表盘上的折线图,职场关系就异化为冰冷的数字竞赛。
感恩文化包裹的服从测试
"能者多劳"的赞美背后,往往藏着精心设计的服从性测试。某知名房企要求员工每月提交《奋斗者申请书》,自愿放弃加班费;互联网大厂把凌晨两点的灯火通明称为"福报现场"。这些用集体荣誉感包装的制度,本质是通过制造愧疚感来瓦解员工的边界意识。就像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企业先用小要求突破心理防线,再逐步加码成不可承受之重。
幸存者偏差制造的群体焦虑
人力资源市场上永远流传着"三天完成全年指标""00后实习生月薪六万"的传奇故事。这些被刻意传播的极端案例,就像社交媒体上的滤镜照片,扭曲了正常的职场参照系。调查显示,83%的打工人都曾因同事的"神仙效率"产生自我怀疑,却不知道那些标杆可能正吃着双倍剂量的抗焦虑药。当异常成为标准,普通人就只能不断压榨自己的极限。
离职冷静期的新型枷锁
比超负荷工作更可怕的是,很多企业正在系统性地消灭"说不"的权利。某短视频公司要求离职员工完成"接班人培训"才能办理手续,最长拖延达半年;更多企业用"竞业协议""期权兑现"等制度设计提高离职成本。这些看似合法的管理手段,实则是给当代打工人套上的电子镣铐,让"用脚投票"这个最后的维权武器也渐渐失效。
当我们在讨论"她一个月做了我一辈子的工作"时,本质上是在追问劳动异化的边界。法国思想家傅立叶曾预言"劳动将成为一种享受",而今天的人们却在为"不下班"的权利抗争。或许真正需要升级的不是员工的工作效率,而是企业对"人"的理解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