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新男团撞名风波持续发酵,粉丝反应两极分化

1027png

在K-pop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经纪公司推新团的节奏越来越快,但随之而来的命名争议却频频成为舆论焦点。最近,SM娱乐新推出的男团因与前辈团体、网络热词甚至企业品牌"撞名",在社交媒体掀起轩然大波。这场看似简单的命名纠纷背后,折射出偶像产业版权意识的薄弱、粉丝文化的排他性,以及娱乐公司急于抢占市场留下的隐患。

命名争议引爆社交平台口水战

新团公布名称当天,相关话题便以每分钟上千条的速度席卷Twitter和微博。有网友发现该名称与某手游角色高度相似,随即引发游戏粉丝集体抗议;同时,部分二代团粉丝晒出十年前的周边商品,指责SM"回收利用"前辈团废弃企划名。更戏剧性的是,某小众乐队粉丝晒出2015年发行的专辑,名称相似度达90%,要求SM给出合理解释。

法律专家解析商标权灰色地带

知识产权律师指出,K-pop团体名称通常注册在41类娱乐服务商标,但本次争议名称早在2018年就被某化妆品公司注册在3类商标。虽然领域不同,但若造成消费者混淆仍可能构成侵权。值得注意的是,SM过往有7个团体名称存在类似争议,其中3例最终通过私下和解解决,这种"先使用后补救"的模式正在业内形成不良示范。

粉丝经济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核心粉丝群体对此事呈现两极分化:新生代粉丝认为"名字不过是符号",在官方账号发起"以实力说话"的应援活动;而传统粉丝则发起"守护K-pop历史"联署,收集到超过10万个反对签名。这种分裂反映出当代粉丝文化中,商业消费主义与传统追星理念的激烈碰撞,部分资深粉丝甚至威胁要集体转投对家阵营。

SM娱乐的危机公关策略失效

公司最初通过媒体放风"名称有特殊寓意",后改口称"正在与相关方协商",最新声明却又变成"法律上不存在问题"。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导致舆情二次发酵。业内人士透露,SM内部存在"新团运营组"与"法务组"的信息断层,这次事件暴露了大公司部门协同的致命短板,股价已在三天内下跌4.7%。

行业命名乱象背后的深层困局

数据显示,2023年出道的K-pop团体中,32%的名称存在争议,较2020年增长17个百分点。这种现象源于经纪公司对SEO流量的病态追求——越是简单易记、带有搜索热词属性的名称越受青睐。某中型企划社员工匿名透露:"现在取名要先做大数据分析,考虑缩写梗、谐音梗、多语言适配,文化内涵反而成了最后考虑项。"

这场命名风波尚未尘埃落定,但已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当偶像产业进入流水线生产时代,如何在商业利益与文化责任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毕竟,一个团体的价值终究要靠作品说话,而非停留在名称争议的泡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