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地市委书记暗访被拦车 暴露基层哪些漏洞?

129png

近年来,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到"一刀切"的环保整改,基层执行层面的机械僵化不断消耗着群众信任。就在近日,辽宁某地市委书记暗访被拦车的新闻再次引发热议——领导检查本为发现问题,却连自己的车都被基层"严防死守"的关卡拦下,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暴露出哪些深层次的治理漏洞?

基层防控为何演变成"防领导"

拦车事件中执勤人员机械执行"无通行证不放行"的规定,折射出基层将"防风险"异化为"防问责"的畸形逻辑。在压力型体制下,一线工作者往往选择最保守的工作方式——宁可错拦一百,不可放过一个。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使得本应灵活机动的基层治理退化为照章办事的机械操作,最终连上级检查的本来目的都被防御机制消解。

信息孤岛催生形式主义应对

事件中执勤人员未能识别市委书记车辆,暴露出信息传导的"肠梗阻"问题。基层单位各自为政,重要信息在层级传递中衰减失真,导致执行层只能依赖僵化的标准流程。这种信息不对称迫使基层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式,用形式上的合规掩盖实质上的低效,形成"上面政策下面对策"的恶性循环。

考核指挥棒下的行为扭曲

拦车行为背后是扭曲的绩效考核导向。当"零差错""全达标"成为硬性指标,基层干部就会将精力放在制造"完美台账"上,而非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考核机制催生出"迎检文化"——平时松懈应付,检查时全员戒备。市委书记的暗访车被拦,恰是这种"表演式治理"穿帮的典型案例。

技术赋能还是责任逃避

值得深思的是,当事执勤人员强调"有摄像头监督",将责任推给技术监管。这反映出部分基层工作者将技术手段异化为免责工具的危险倾向。人脸识别、GPS定位等现代技术本应提升治理效能,但若被用作撇清责任的"挡箭牌",反而会加剧"认设备不认人"的冷漠行政,与治理现代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场颇具戏剧性的拦车事件,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复杂生态。它既暴露了压力传导机制的设计缺陷,也反映了执行层面的能动性缺失,更警示我们:当防范风险异化为防范问责,当技术赋能退化为责任转嫁,基层治理就会陷入越严越僵、越防越乱的怪圈。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新审视权责划分、考核标准和信息流动等制度设计,让基层干部既有担当的勇气,也有作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