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编造卖惨视频博流量被处罚,网络卖惨乱象何时休?

6142png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上各种"卖惨"视频层出不穷。从"重病筹款"到"家破人亡",从"被拐儿童"到"残疾乞讨",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背后,往往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近日,某平台两位主播因编造悲惨身世博取流量被处罚的新闻再次引发热议,这种消费公众善意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让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

虚假卖惨视频背后的流量生意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搜索"悲惨故事",数以万计的相关视频扑面而来。这些视频往往采用相似的套路:昏暗的灯光、哽咽的声音、夸张的剧情。调查发现,这些视频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剧本创作到演员招募,从拍摄剪辑到流量变现,每个环节都有人从中牟利。一些MCN机构甚至会专门培训"卖惨主播",教他们如何编造故事、调动情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关注和打赏。

平台审核机制为何频频失灵

面对层出不穷的虚假卖惨视频,平台审核机制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海量的视频内容让机器审核难以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人工审核又面临着效率低下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平台为了流量数据,对这类内容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即使视频被举报下架,涉事账号往往也只是受到轻微处罚,换个马甲就能重操旧业。

公众善意被透支的社会代价

每一条虚假卖惨视频的传播,都是对公众善意的无情透支。当善良的网友发现自己捐赠的"重病患者"其实是健康人,帮助的"贫困家庭"住着豪宅时,这种被欺骗的感觉会让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受到严重损害。长此以往,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将更难获得援助,社会爱心资源将被严重浪费。

法律监管如何跟上网络乱象

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虚假信息的法律规制还比较滞后。虽然《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信息内容有原则性规定,但针对"网络卖惨"这种新型网络乱象,还缺乏具体的处罚标准和执法依据。有关部门需要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平台责任,加大对恶意造谣者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重建网络空间的诚信生态

治理网络卖惨乱象不能仅靠法律手段,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应当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用户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辨别真伪;相关社会组织可以建立信息核实渠道,为爱心捐助把好关。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空间的守护者,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