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元AI复活去世亲人,网友:科技让爱永存

562png

在数字时代,生死界限正被科技重新定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个令人震撼的新服务正在悄然兴起——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亡人口约1000万,而清明节祭扫人次超过6亿,这种强烈的"情感刚需"催生了一个新兴市场。最低只需10元,就能让逝者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这项服务一经推出立即引发热议,有网友动情表示:"科技终于让爱突破了生死界限。"

AI数字人如何实现"起死回生"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多模态AI的突破性进展。通过收集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语音记录等数据,AI可以深度学习其外貌特征、语音语调甚至行为习惯。先进的生成式对抗网络(GAN)能重构出高度逼真的数字形象,而大语言模型则能模仿逝者的说话方式。有平台透露,用户只需提供3分钟以上的有效语音样本和5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就能生成一个基础版"数字亲人",整个过程最快仅需30分钟。

十元起步的"数字永生"产业链

市场上已形成完整的服务梯度:10元档提供基础文字对话功能;100元左右可实现简单语音交互;而高达万元的定制服务则包含全息投影等高端体验。某电商平台显示,相关服务月销量最高超过2000单。技术人员透露,成本主要在于初期模型训练,一旦数字人建成,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催生了大量中小工作室入局,也引发了关于数据安全和服务标准的行业讨论。

伦理争议与法律空白并存

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现行法律对"数字遗产"的权属尚无明确定义。更棘手的是情感伦理问题:有家属因数字亲人"说错话"而精神崩溃,也有子女为争夺父母数字形象对簿公堂。心理学专家警告,过度依赖数字逝者可能延缓哀伤过程。某平台因擅自使用名人数据训练模型已被起诉,这为行业敲响警钟。

技术温暖背后的社会心理图谱

在上海某"数字殡葬"体验馆,记者见到了边流泪边与母亲数字形象对话的李女士。像她这样的用户大多具有显著特征:独生子女、突失至亲、有未完成心愿。社会学家分析,这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祭祀仪式的式微,以及当代人对情感寄托的新需求。值得注意的是,00后用户占比已达27%,显示年轻群体对"科技慰藉"的接受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