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减免万停尸费,家属称此前被要求限期缴费否则起诉

1556png

近年来,"天价殡葬费""停尸费纠纷"等词条频频登上热搜,折射出殡葬行业乱象背后的民生痛点。当生死大事遭遇市场逐利,不少家庭在承受亲人离世悲痛的同时,还要面对令人咋舌的高额费用。近日,一则"医院减免38万停尸费"的新闻引发热议——家属反映曾被院方限期缴费否则起诉,最终经过协商获得费用减免,事件暴露出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收费的监管盲区。

天价停尸费成家属不能承受之重

涉事医院最初开具的停尸费账单高达40余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数年收入。据家属透露,院方曾以"冷库设备维护成本高"为由解释收费依据,但拒绝提供详细价目表。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多地出现过单日停尸费超千元的案例,远超当地物价标准。这种利用家属悲痛心理和殡葬服务刚需特性抬高价格的做法,让本已承受精神打击的家庭雪上加霜。

限期缴费通知暴露服务流程缺陷

更令家属难以接受的是院方发出的"72小时缴费最后通牒"。通知中"逾期将依法起诉"的表述,被质疑是用法律手段施压弱势群体。专业人士指出,医疗机构在未明确告知收费标准、未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设定缴费期限,既违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情权规定,也有悖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反映出部分机构将殡葬服务完全市场化的错误倾向。

费用减免背后的协商机制缺失

虽然最终医院减免了38万元费用,但事件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值得警惕。目前医疗殡葬服务普遍缺乏价格听证机制和争议调解渠道,家属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涉事医院在舆论压力下才启动重新核价,说明现行制度缺乏主动纠错功能。多位法律界人士建议,应建立殡葬服务价格备案公示制度,明确冷冻遗体等特殊服务的政府指导价。

殡葬服务改革亟待破局

该事件再次将殡葬行业垄断经营、价格虚高的问题推向台前。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的殡仪服务仍由事业单位提供,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服务价格扭曲。专家呼吁加快推动殡葬服务市场化改革,在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价格垄断。同时需要强化卫健部门对医疗机构延伸服务的监管,防止公益资源被异化为创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