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亚冬会万次境外攻击看中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3414png

近年来,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大型国际赛事期间,网络攻击往往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期间,中国网络安全部门成功拦截了27万次境外网络攻击,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当前网络空间的严峻形势,更引发人们对中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的热议。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构建坚不可摧的网络安全防线,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境外攻击手段日趋复杂化

哈尔滨亚冬会期间监测到的27万次攻击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网络威胁。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是网络钓鱼和恶意软件攻击。攻击源主要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某些国家,攻击目标不仅限于赛事信息系统,还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和政府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攻击呈现出明显的组织性和持续性特征,部分攻击甚至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渗透,显示出攻击手段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显成效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网络攻击,中国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展现出强大实力。通过"天网"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安全部门实现了对攻击行为的实时感知和精准定位。多层级联动防御机制确保了从检测到响应的全流程高效运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国产化技术的网络安全设备在防御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自主可控的特性有效避免了潜在的后门风险。这套防御体系不仅成功保护了亚冬会信息系统安全,更为今后应对类似威胁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基础设施防护面临新挑战

亚冬会网络安全事件暴露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严峻挑战。攻击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数据窃取,而是试图通过破坏关键系统来制造社会混乱。电力、交通、金融等行业的控制系统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分析显示,部分攻击采用了零日漏洞等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手段,这对传统安全防护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这些关键领域构建更强大的防御体系,已成为当前网络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27万次攻击的背后,反映出网络安全人才短缺的现状。据估算,中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超过140万,特别是在攻防对抗、漏洞挖掘等高端领域。哈尔滨亚冬会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昼夜值守和快速响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提醒我们,必须加快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为网络安全防御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