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一个人的小学:这里只有一个学生和一位老师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大城市里名校林立,而偏远山区却面临"一个学生一所学校"的困境。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不足10人的乡村教学点仍有近万个,这种"麻雀学校"现象折射出城乡教育差距的现实难题。今天,我们走进这样一所特殊的小学——全校仅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却承载着乡村教育的最后坚守。
大山深处的最后一间教室
在云雾缭绕的黔东南山区,木结构校舍的国旗仍在每天准时升起。58岁的杨老师已经在此执教32年,从最初近百人的完小到现在唯一的6岁学生小芳。斑驳的黑板上写着拼音和算术题,墙角堆着各年级的旧课本。"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学校就得办下去",杨老师擦拭着老花镜说。这间教室见证着乡村人口外流背景下,教育阵地的最后坚守。
复式教学中的个性化课堂
没有整齐的朗读声,没有热闹的课间操,但这里的教学反而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杨老师独创"四维教学法":上午语文数学主课,下午穿插美术、音乐和劳动实践。小芳可以随时提问,课程进度完全根据她的接受能力调整。墙上贴满的手工折纸和百分试卷,记录着这个特殊课堂的教学成果。这种极致的个性化教育,或许能给城市大班额教学带来启示。
两个人的升旗仪式与体育课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杨老师庄重地拉动绳索,小芳行着少先队礼唱国歌;体育课时,师生俩在水泥坪上接力跑、踢毽子;午餐是杨师娘送来的保温饭盒,一荤一素总要给小芳多夹些肉。这些日常细节构建起完整的校园生活仪式感。"孩子不能因为人少就失去校园体验",杨老师坚持着所有教育环节的完整性,哪怕观众只有一个学生。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孤岛
虽然县里配发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网络信号时断时续。杨老师用老年机拍下城里学校的公开课,晚上走两小时山路到镇上网吧下载教学视频。小芳通过这些模糊的画面认识城市里的同龄人,而她的作业则要通过杨老师每月一次的"校际快递"送到中心校批改。在这个5G时代,教育资源的鸿沟依然以最原始的方式存在。
未来悬而未决的传承
随着小芳明年升入镇中心小学,这所"单人校"可能面临关闭。但杨老师还在准备新学期的课本:"万一又有孩子来呢?"教育局的撤点并校计划与村民的保留请求仍在博弈。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三公里外又有两户带着学龄儿童返乡村民。这所学校的存废,已然成为观察乡村振兴与教育布局的微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