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羲承cha《别叫我达芬奇》舞台背后的故事与训练日常

8592png

在当下内娱舞台表演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观众对爱豆舞台的审美疲劳已成为行业痛点。据《2023年中国偶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78.6%的观众认为舞台缺乏记忆点,而真正能展现艺人特质的"概念舞台"仅占全年打歌舞台的1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ENHYPEN成员李羲承演绎的《别叫我达芬奇》舞台突然爆红,这支融合艺术性与技术力的表演视频在B站单平台播放量突破2000万,相关话题连续三天霸榜微博热搜。

从画室到舞台的跨界艺术实验

李羲承团队在策划初期就提出"让舞台成为流动的油画"这一大胆概念。编舞老师透露,他们专门研究了达芬奇的手稿笔触节奏,将《维特鲁威人》的黄金比例融入走位设计。最令人惊叹的是副歌部分的"颜料溅洒"动作,实际是通过李羲承连续三个月每天4小时的水袖控制训练完成的,其红色绸缎在舞台灯光下呈现出的轨迹,与达芬奇素描中的线条肌理惊人相似。

凌晨舞蹈室的生物钟革命

HYBE内部训练日志显示,为精准控制肌肉记忆,李羲承采用了罕见的"时差训练法"。每天凌晨3-5点进行核心训练,这个时段人体皮质醇水平最低,反而能强化肢体对细微动作的感知。舞蹈总监提到一个细节:高潮部分的连续wave动作,需要肋骨间距保持恒定3cm,他们甚至引入了医疗级呼吸监测仪来校准动作。这种近乎偏执的精准度,最终造就了舞台上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

当AI技术遇见文艺复兴美学

舞台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黑科技。制作团队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分析达芬奇2000余幅画作,生成专属的"色彩情绪曲线",据此定制了7套渐变灯光程序。最巧妙的是利用实时动作捕捉技术,当李羲承做出特定手势时,地面LED会同步绽放对应画作的局部图案。这种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让观众在3分半钟内体验了从《最后的晚餐》到《蒙娜丽莎》的视觉巡礼。

偶像工业中的艺术家突围战

这个舞台引发的行业震动远超预期。三大娱乐公司相继召开紧急企划会议,原定下半年推出的5个"画家概念"企划全部回炉重造。值得注意的是,李羲承亲自参与了18次创意会议,提出将美术史论文转化为舞蹈语汇的大胆设想。某资深策划人坦言:"这彻底打破了偶像被动执行的传统模式,证明艺人深度参与创作才能产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