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美国人认为关税政策损美经济,数据支持这一观点吗?

1536png

随着美国大选临近,贸易政策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最新民调显示,超半数美国民众认为加征关税正在损害本国经济,这一数据与白宫"保护本土产业"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当普通消费者在沃尔玛为上涨30%的家电价格皱眉时,当农场主看着滞销的大豆仓库发愁时,关税政策究竟是美国经济的保护伞还是绊脚石?让我们透过数据迷雾看清真相。

关税成本如何转嫁至消费者钱包

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研究显示,2018年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导致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1277美元。其中笔记本电脑涨价19%,自行车关税涨幅达25%,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在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巨头的财报中。更关键的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现,美国企业承担了90%以上的关税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通过商品定价转嫁给消费者。

制造业回流是否如预期发生

尽管关税政策号称要重振美国制造,但美联储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制造业产出下降1.3%,创2009年以来最大跌幅。所谓的"产业链回归"更多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苹果公司仍将85%的iPhone生产线放在中国,哈雷戴维森反而将部分生产线迁至海外以规避关税。波士顿咨询集团指出,重建供应链需要5-7年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

农业出口遭受哪些连锁反应

美国农业部统计,2018年大豆出口量骤降37%,直接损失达79亿美元。中国转向巴西采购大豆后,美国中西部农场破产率创2011年以来新高。虽然联邦政府发放280亿美元农业补贴,但普渡大学调查显示,仅能弥补农民约1/3的实际损失。更严峻的是,美国猪肉、葡萄酒等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正被欧盟、澳大利亚竞争者蚕食。

企业投资决策受到怎样影响

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财报电话会议记录显示,"关税"一词被提及频率在2019年三季度达到峰值。企业CEO们普遍推迟资本支出,高盛分析称关税不确定性使美国企业投资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特别在汽车行业,跨国车企被迫重构全球供应链,福特公司因此放弃在墨西哥建厂计划,但并未如承诺转投美国本土。

长期竞争力面临哪些隐忧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受关税保护的美国钢铁业虽短期受益,但技术创新投入反而降低15%。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商会报告指出,关税政策使美国企业采购成本上升,削弱了在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力。当德国机械制造商、日本电子企业通过全球供应链保持价格优势时,美国产品正在失去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