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考研成绩竟成暴利生意 谁在铤而走险?

4540png

近年来,随着考研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考生们的焦虑心理,虚构考研成绩的灰色产业链悄然兴起。从伪造高分截图到修改系统数据,这些"服务"明码标价,动辄收费数千元,成为一门暴利生意。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上,类似的广告屡见不鲜,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教育公平,更让无数怀揣梦想的考生陷入骗局。

考研焦虑催生黑色产业链

每年考研成绩公布前后,网络上就会出现大量"代查分""改分""伪造成绩单"的服务广告。这些商家利用考生急于知道成绩的心理,通过技术手段伪造高分截图,或者声称可以"内部操作"修改成绩。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伪造一张高分成绩单的收费在500-2000元不等,而号称能修改系统数据的"高端服务"更是开价上万元。这些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社交平台引流,再转移到更隐蔽的通讯工具进行交易。

技术手段日益"专业化"

随着反作弊技术的提升,造假手段也在不断升级。现在的伪造成绩单不再是简单的PS修图,而是通过模拟官方查询系统、篡改网页源代码等方式制作出以假乱真的截图。更有甚者,会提供"视频验证"服务,录制整个查询过程增加可信度。部分团伙还开发了专门的软件工具,可以批量生成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成绩单",形成了标准化的造假流程。这些"专业"手段让普通考生难以辨别真伪。

受害者多为"病急乱投医"

调查发现,购买这类服务的主要是两类人群:一类是成绩不理想但急需"证明"给家人或单位看的考生;另一类则是被不法分子以"内部关系""特殊渠道"为诱饵诈骗的受害者。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张同学表示:"我认识一个学弟,花了8000元买'改分'服务,结果对方收钱后就直接消失了。"由于这类交易本身违法,受害者往往不敢报警,只能吃哑巴亏。

监管面临取证难题

虽然教育部门和网信办持续打击此类违法行为,但取证难度较大。这些不法分子通常使用虚拟身份,收款方式也多为第三方支付或加密货币,很难追踪。同时,由于交易双方都有违法嫌疑,很多受害者选择沉默,进一步增加了打击难度。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刑法规定,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的行为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实际执法中很难做到全面覆盖。

虚构考研成绩的黑色产业链折射出当前教育竞争中的畸形现象。在学历崇拜的社会氛围下,一些人为了"面子"或就业需要铤而走险,而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要根治这一问题,既需要加强技术监管和法律制裁,也需要社会对成功标准有更理性的认知。毕竟,用虚假成绩换来的"成功",终究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