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如何推动两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文化旅游正成为区域交流的新亮点。作为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越两国拥有1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边境旅游人数连年攀升,但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文化体验不足等痛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廊一圈"规划对接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观光模式,实现两国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跨境旅游线路的协同开发与创新
从下龙湾到桂林山水,从河内三十六古街到丽江古城,中越两国拥有众多世界级旅游资源。当前亟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打造贯穿两国精华景区的主题旅游线路。可以依托中越国际铁路联运通道,设计"喀斯特奇观走廊";利用北部湾沿海优势,推出"海洋文化之旅";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开辟"边境民俗体验线"。通过统一品牌推广、联合售票系统、跨境交通接驳等配套措施,让游客真正实现"一次旅行,两国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中越两国共有8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水木偶戏、嘲剧等表演艺术,以及共同传承的端午节习俗。建议在友谊关、东兴等口岸城市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定期举办中越民俗节庆活动。更可创新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让游客参与制作越南斗笠、学习京族独弦琴演奏、体验中越融合美食制作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跨境非遗数据库,运用VR/AR手段重现历史场景,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的双向构建
针对语言不通、支付不便等跨境旅游痛点,应加快建设中越双语旅游服务平台,集成电子签证、多语言导览、实时翻译等功能。推动两国移动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在主要景区实现"一码通"消费。建立跨境旅游应急联动机制,共享游客信用信息,完善投诉处理体系。特别要注重培养精通中越文化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开发智能语音讲解设备,让文化传播突破语言障碍。通过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跨境旅游便利度与安全感。
从边境互市到民心相通,中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正在谱写新篇章。当京族哈节遇上壮族三月三,当越南咖啡香飘进广西老街,这种基于文化共鸣的深度互动,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也为区域旅游合作树立新典范。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双重机遇下,中越文旅产业合作前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