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这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正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合作挑战。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6.52万亿元,其中越南占比超过25%,但文化认知差异导致的沟通成本仍居高不下。中越两国作为山水相连的邻邦,共享13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更有着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这种独特的文化相通性正在成为破解"一带一路"建设难题的金钥匙。
地理相邻造就经济走廊天然优势
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岸每天有超过500辆货车往来,这条陆路通道比海运节省15天时间。两国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方面已形成"两国一区"的创新模式,2023年前三季度,中越跨境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68%。这种地理相邻带来的物流优势,使中越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落地最快、效益最显著的示范项目之一。
文化基因孕育产业合作新范式
从河内的文庙到广西的独弦琴艺术,中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已达23个。在数字经济领域,越南版"抖音"Zalo与中国的技术合作使其用户突破1亿。更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在农业技术、中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合作中,文化认同使技术转移效率提升40%以上,这种基于文化理解的产业协作模式正在向其他东盟国家复制。
民俗相通破解跨境治理难题
在边境地区的壮、岱、侬等跨境民族占总人口的37%,他们使用相似的语言,遵循相同的节庆习俗。这种民间纽带使中越在跨境疫情防控、打击走私等领域的合作效率显著提升。东兴-芒街跨境旅游试验区通过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使游客滞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这种以文化为媒介的跨境治理经验正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
教育互联培育新一代合作使者
目前越南在华留学生超过1.1万人,其中广西高校就接收了4300余名。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的越南语专业,采用"语言+文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在跨境企业就业率达92%。这些既懂专业技术又深谙两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最抢手的"文化桥梁工程师"。
从边境贸易到数字经济,从民间往来到官方合作,中越两国用实践证明:当基础设施的"硬联通"遇上文化理解的"软联通","一带一路"建设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种山水相连赋予的地缘优势叠加文化相通带来的认同优势,正在重新定义区域合作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