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天登山悲剧险些发生 余人被强行带上山后领队遭传唤

1692png

近年来,户外登山运动持续升温,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亲近自然的热门选择。然而,随着参与人群的扩大,行业乱象也频频曝光——缺乏资质的"野领队"、漠视安全风险的商业团、应急措施缺失的"冒险游",让本应充满正能量的户外运动蒙上阴影。就在上周,一起"20余人被强行带上山"的惊险事件再次敲响警钟:某户外俱乐部在大风黄色预警期间执意组织登山活动,导致多名队员被困悬崖,最终警方介入传唤领队,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险些酿成惨痛后果。

违规操作成行业潜规则

涉事俱乐部为节省成本,使用未经专业培训的兼职领队带队。据队员反映,出发前领队隐瞒气象局发布的7级大风预警,反而以"山顶风景绝佳"为噱头催促缴费。这种将商业利益置于安全之上的做法并非个例,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户外运动的投诉中,63%与资质造假、风险告知不充分有关。部分俱乐部甚至形成"赌天气"的潜规则——若活动因天气取消需全额退款,而强行成行则只需承担小额赔偿。

大风中的生死三小时

当日13时许,队伍行至海拔800米处突遇瞬时10级阵风。现场视频显示,多名队员被迫趴伏在裸露岩壁上,防风镜、登山杖等装备被卷入山谷。最危急时,两名女性队员因体重较轻,被风吹离步道卡在悬崖灌木丛中。"我们像壁虎一样贴着石头,根本站不起来",亲历者描述。当地救援队透露,这类强风天气可能导致体温骤降、失温症,近年来已发生多起类似险情。

强制消费背后的利益链

调查发现,该俱乐部通过社交平台以"专业摄影""独家路线"为卖点招揽客户,但实际提供的却是拼凑服务。队员签订的协议中存在多项霸王条款,包括"不可抗力不退款""必须购买指定装备"等。更令人震惊的是,所谓"高山向导"实为临时雇佣的当地村民,对应急处理一无所知。这种层层转包的模式,使得活动成本压缩至正规机构的1/3,安全隐患却呈几何级增长。

法律真空下的监管困局

现行《户外运动管理办法》仅对A级景区内的活动有明确约束,而此次事件发生的野山区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文旅部门表示,涉事俱乐部注册地为居民楼,经营范围为"体育用品零售",根本不具备组织高危运动的资质。法律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户外探险类活动的领队认证、保险购买、应急预案等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导致违法成本极低。

户外安全教育的缺失之痛

参与此次活动的20余人中,超半数穿着普通运动鞋,携带饮用水不足1升。更值得反思的是,当领队要求继续冲顶时,仅3人提出异议。"很多人觉得交了钱就该被保障安全,缺乏基本的风险判断能力",某登山协会教官坦言。近年来社交媒体鼓吹的"打卡式冒险",更让不少小白用户低估了自然环境的危险性,把专业登山等同于普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