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张凌赫周深火到越南的背后:文化输出还是偶然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剧、综艺节目和明星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掀起热潮。从《陈情令》在东南亚的爆火,到《长月烬明》主演白鹿、张凌赫和歌手周深在越南社交媒体的疯狂刷屏,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似乎正在悄然升级。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出圈"究竟是文化输出的必然结果,还是昙花一现的偶然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娱乐产业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越南年轻人为中国明星疯狂的文化密码
打开越南的TikTok和Facebook,白鹿的甜美笑容、张凌赫的冷峻侧颜和周深的空灵歌声已经成为流量密码。这种狂热并非无迹可寻——中越两国文化本就同根同源,儒家文化圈的情感共鸣让越南观众对中国古装剧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同时,中国娱乐产业成熟的造星机制和精良的制作水准,恰好填补了越南本土娱乐内容供给的不足。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明星在越南的走红往往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用户自发的内容生产加速了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变异。
从偶然爆款到系统输出的产业跃迁
与早期《还珠格格》等剧在东南亚的意外走红不同,当下中国文化产品的出海已经显现出系统化特征。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专门设立海外发行部门,针对不同市场进行本地化运营;艺人经纪公司开始有意识地经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甚至影视剧的选角、服化道设计都开始考虑国际观众的审美偏好。这种产业层面的战略布局,使得"白鹿张凌赫现象"不再是孤例,而可能成为可持续的文化输出模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影视节目出口额同比增长37%,其中东南亚市场贡献了46%的份额。
文化输出背后的地缘政治隐喻
当中国明星在越南社交媒体收获百万点赞时,这种看似纯粹的娱乐现象实则暗含微妙的地缘政治意味。在南海争端等敏感议题的背景下,流行文化正在成为软化国家形象的柔性力量。越南年轻人通过追星建立的对华好感度,可能转化为对"中国制造"乃至中国价值观的认同。这种文化渗透的效果虽然缓慢但影响深远,韩国通过K-pop实现的国家品牌提升就是明证。不过也需警惕,当娱乐话题过度政治化时,反而可能激发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2018年某中国明星在越南引发的抵制风波就是前车之鉴。
从《甄嬛传》到《苍兰诀》,从周杰伦到周深,中国文化产品的出海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越南粉丝用拼音打出"bái lù jiā yóu"(白鹿加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明星个人的魅力,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文化辐射力。这种辐射能否持续扩大,既取决于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上架起更具智慧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