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在级大风中送餐,是敬业还是被迫?

3731png

近年来,外卖行业的高速发展让"一键下单,美食到家"成为都市生活的常态。然而,在这便捷服务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每当极端天气来袭,我们总能看到外卖骑手在狂风暴雨中艰难前行的身影。近日,一则"外卖员在12级大风中送餐"的视频引发热议,有人称赞这是职业精神的体现,也有人质疑这是平台机制下的无奈之举。这场关于"敬业还是被迫"的讨论,折射出外卖行业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

极端天气下的配送困境

12级大风意味着什么?树木可能被连根拔起,行人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外卖骑手依然要完成配送任务。平台系统不会因为恶劣天气自动停止接单,反而可能因为运力紧张而提高配送费,吸引更多骑手上线。许多骑手坦言,他们并非不惧危险,而是担心拒单会影响接单率,甚至面临处罚。这种"系统逼着跑"的困境,让骑手们在生命安全与工作考核之间艰难抉择。

算法考核下的生存压力

外卖平台的算法系统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不断计算着骑手的配送效率。超时率、取消率、投诉率等数据指标,直接关系到骑手的收入水平。在严苛的考核机制下,骑手们不得不与时间赛跑,即使面对极端天气也不敢轻易停歇。有骑手透露,一次恶劣天气的拒单,可能需要用一周的正常配送来弥补数据损失。这种"数据暴政"让骑手们失去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节奏的自主权。

用户期待与安全风险的矛盾

消费者在下单时往往只关注美食能否准时送达,很少考虑骑手面临的风险。当天气预警发布后,仍有许多用户照常下单,甚至因为配送延迟而投诉。这种消费习惯与安全意识之间的落差,加剧了骑手的职业风险。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将外卖服务视为"无所不能"的存在?当便利性被无限放大时,是否也应该为服务提供者保留基本的人文关怀?

平台责任与社会共治的缺失

外卖平台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在极端天气应对机制上明显缺位。虽然部分平台会在灾害天气发送安全提示,但缺乏实质性的保障措施。保险覆盖不足、补偿标准模糊、应急机制缺失等问题长期存在。同时,相关部门对外卖行业的劳动保障监管也存在空白。这种多方责任缺失的局面,最终将风险全部转嫁给了最前线的骑手群体。

当我们在温暖的室内享用外卖时,或许应该思考:一个健康的外卖生态,不应该建立在骑手的安全隐患之上。如何在效率与安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平台、用户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反思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