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丽热巴‘被出演’低俗短剧?平台回应AI换脸事件:正在核查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其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从明星肖像被恶意篡改到普通人成为虚假视频的主角,AI换脸技术正在成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娱乐产业带来创新,也给个人隐私和名誉权带来巨大挑战。近日,一则关于迪丽热巴"被出演"低俗短剧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再次将AI换脸技术的滥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AI换脸技术滥用成行业顽疾
此次事件中,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部低俗短剧,剧中人物疑似通过AI换脸技术使用了迪丽热巴的面部特征。虽然平台迅速回应称"正在核查",但这一事件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并非个案,近年来,从好莱坞明星到国内一线艺人,都曾成为AI换脸技术的受害者。技术的低门槛和传播的便捷性,使得这类侵权行为屡禁不止,成为困扰内容行业的一大顽疾。
明星维权面临取证难题
对于被侵权的明星而言,维权之路并不平坦。首先,侵权内容往往在多个平台快速传播,难以全部下架;其次,AI生成的视频在技术上难以溯源,增加了取证难度;再者,部分侵权者使用境外服务器,进一步加大了追责的复杂性。迪丽热巴团队目前尚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但业内人士预测,如果确认侵权,可能会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平台审核机制遭遇技术挑战
涉事平台表示"正在核查"的回应,反映了当前内容平台在面对AI生成内容时的审核困境。传统的图像识别技术难以有效甄别经过AI处理的视频内容,而人工审核又面临海量内容的压力。一些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引入AI反制AI的审核系统,但技术的对抗性发展使得这场"猫鼠游戏"难分胜负。如何在保障创新的同时防范技术滥用,成为摆在平台面前的重要课题。
法律空白亟待填补
我国现行法律对AI换脸技术的规范尚不完善。虽然《民法典》对肖像权保护有明确规定,但对于AI深度伪造这种新型侵权方式,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条款。今年初,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然对AI内容标注提出了要求,但在执行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加快相关立法进程的必要性。
公众数字素养需同步提升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同样至关重要。许多观众可能无法辨别AI换脸视频的真伪,这为虚假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需要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帮助公众建立对AI生成内容的辨别能力。同时,媒体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为吸引流量而传播未经核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