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合法化争议再起,专家建议刑法明确禁止代孕

1962png

近年来,代孕问题频频登上热搜,从明星海外代孕弃养到地下代孕机构乱象,每一次曝光都引发社会广泛讨论。随着生育率持续走低和生育需求多元化,代孕产业链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带来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通过地下渠道进行的代孕案例超过1万例,而由此产生的抚养权纠纷、婴儿健康问题以及代孕母亲权益受损事件层出不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代孕合法化争议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多位法学专家和人大代表呼吁在刑法中明确禁止代孕行为。

代孕黑产链乱象触目惊心

在百度搜索"代孕"相关关键词,大量中介机构的推广信息夹杂着受害者的血泪控诉。这些地下代孕机构通常打着"爱心助孕"的旗号,实则进行着赤裸裸的人口买卖。有调查显示,某些代孕机构将代孕母亲集中管理,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存在强迫多次代孕的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监管,代孕婴儿的健康无法得到保障,先天性疾病、遗弃纠纷等问题频发。

法律空白下的伦理困境

我国现行法律对代孕没有明确禁止性规定,仅在部门规章中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实施代孕技术。这种立法空白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难题:代孕合同是否有效?孩子的法律父母如何认定?当委托方拒绝接收残疾婴儿时,谁来承担责任?某地方法院近三年受理的27起代孕纠纷案件中,有19起出现了婴儿抚养权争议,凸显出现行法律体系的不足。

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烈交锋

代孕合法化支持者认为,这能满足不孕不育群体的生育需求,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他们以美国部分州和俄罗斯等国的合法代孕为例,主张建立规范的市场化机制。而反对者则强调,代孕本质上是对女性身体的商品化,容易演变成对弱势群体的剥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代孕一旦合法化,很可能会形成富人剥削穷人、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新型不平等。"

刑法专家建议增设"组织代孕罪"

多位参与刑法修订讨论的专家表示,应当在刑法中增设专门条款,明确禁止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代孕行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建议参照组织卖淫罪的立法模式,对代孕中介机构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情节严重的个案,可考虑适用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相关规定。这种立法思路既保持了禁止代孕的立场,又避免了过度干预个人的生育自主权。

国际经验带来的立法启示

纵观全球,不同国家对代孕采取了从完全禁止到有限开放的不同政策。德国、法国等国家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英国允许非商业性代孕;而美国各州立法差异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代孕合法化的国家,也都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这些国际经验表明,在生育权保护与社会伦理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而完善立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代孕问题牵涉医学、伦理、法律等多个维度,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在生育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在保障生育权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立法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正如某社会学家所言:"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该让生命成为可以标价买卖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