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鹅哥遭芒果台冷落?节目组回应引争议

10043png

近年来,综艺节目"造星"与"弃星"现象频发,不少凭借特色内容走红的素人嘉宾,往往在节目热度消退后迅速被遗忘。这种"流量快餐"式的运作模式,正引发业界对综艺生态可持续性的思考。近日,因独特卤鹅手艺走红网络的"卤鹅哥"疑似遭芒果台节目组冷落,节目组模棱两可的回应更掀起舆论风暴,让"素人嘉宾权益保护"这一行业痛点再度浮出水面。

卤鹅哥走红背后的素人困境

来自潮汕的卤鹅哥因在芒果台美食节目中展现祖传卤鹅技艺,凭借质朴形象和"一鹅三吃"的绝活迅速圈粉百万。但节目收官后,其社交账号更新停滞,网友发现其未出现在节目组后续企划中。这折射出综艺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制作方往往将素人嘉宾视为"一次性道具",既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也缺乏对素人转型的专业扶持。

节目组回应被指"打太极"

面对"是否刻意冷落"的质疑,节目组官方声明称"始终与所有嘉宾保持良好沟通",但未正面回应卤鹅哥缺席衍生节目的原因。这种模糊表态引发网友集体吐槽,有业内人士指出,此类回应实质是规避"合约期满后责任"的公关话术。更有人翻出节目制片人此前"素人只是节目调味料"的争议言论,加剧了舆论发酵。

算法推荐下的"速食网红"现象

数据分析显示,卤鹅哥账号的流量曲线与节目播出周期高度重合。在节目热播期,其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2000万,但收官后三个月内暴跌至不足10万。这种过山车式数据变化,暴露出平台算法对"节目绑定型素人"的残酷筛选机制——一旦失去节目流量加持,算法便会迅速降低推荐权重。

素人权益保障机制缺位

查阅多家卫视的嘉宾合约模板发现,针对素人嘉宾的条款普遍存在三大漏洞:未明确约定后续合作优先权、未规定才艺开发分成比例、缺乏职业规划辅导条款。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不对等合约使得制作方可以合法"用后即弃",而素人往往因维权成本过高选择沉默。

观众审美疲劳倒逼行业变革

最新收视调查显示,观众对"素人工具化"的综艺模式厌倦度已达67%。有广告商开始要求节目组提交素人嘉宾的长期运营方案,反映出市场对可持续IP价值的重视。某视频平台近期推出的"素人成长计划",通过签约培养、流量扶持等举措,或将为行业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