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被曝要去深海非法挖稀土,国际法是否形同虚设?

2158png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稀土资源争夺战已从陆地蔓延至深海。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物资,正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近日外媒爆料美国计划在未获国际海底管理局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开采太平洋深海稀土矿藏,引发国际社会对海洋资源掠夺的强烈担忧。当超级大国公然挑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不禁要问:国际规则在大国利益面前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深海稀土争夺战背后的资源焦虑

全球90%以上高科技武器和清洁能源技术依赖稀土元素,而陆地稀土矿经过数十年开采已面临枯竭。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蕴藏的稀土储量,可能是陆地的800倍。这种"躺在海底的金矿"让各国眼红,但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审批流程往往需要5-7年。当中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4块勘探矿区时,某些国家似乎更倾向选择"捷径"。

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监管困境

成立于1994年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管理着占地球表面54%的国际海底区域。其核心原则"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正遭遇严峻挑战。ISA现有168个成员国,但决策需要理事会36个席位达成共识。去年7月就因美国等国家反对,深海采矿规章谈判再度陷入僵局。更讽刺的是,非缔约国美国通过企业控股方式,已控制5个勘探合同区,暴露出国际监管体系的巨大漏洞。

美国深海采矿的"法律套利"操作

洛克希德·马丁旗下英国子公司早于2012年就获得ISA颁发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勘探牌照。最新曝光的方案显示,美国可能通过"借壳上市"方式,由马绍尔群岛等太平洋岛国出面申请开采许可。这种规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面具",本质是将公海资源私有化。海洋学家指出,东太平洋矿区每平方公里就有5000-8000种未知生物,野蛮开采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深海采矿技术的环境代价

目前主流的海底采矿车重达300吨,工作时会掀起含有重金属的沉积物羽流,影响范围可达数百公里。德国GEOMAR研究所模拟显示,单次采矿作业就会杀死90%的深海生物。更令人担忧的是,海底热液喷口附近的稀土矿富含放射性元素,开采可能污染整个海洋食物链。尽管美国声称使用"环保技术",但其2019年在墨西哥湾的试验仍造成海底峡谷生态系统崩溃。

发展中国家资源权益遭侵蚀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深海采矿收益应优先惠及发展中国家。但现实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正通过资本优势抢占资源。非洲集团在ISA会议上多次抗议,称现有分配方案将使穷国仅获0.2%收益。更严峻的是,未经国际协调的单边行动可能引发"公地悲剧",当各国争相效仿美国做法,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或将彻底崩塌。

这场深海稀土争夺战暴露出国际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当科技突破跑在规则前面,当大国强权凌驾于国际法之上,人类能否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答案或许就藏在各国下一步的行动选择中。